近日有網友發帖稱,聽說現在的年輕人又開發出了一個新的賽道:用 AI 給老年人寫回憶錄。
幾千塊錢一本,聽老人講幾個小時的故事,用 AI 生成初稿,最后交付一本"人生傳記"。
表面上看這是一門快速變現的生意,本質上是一場深度陪伴。老人在講述時會不斷回憶、思考、感慨,那些未曾說出口的話終于有了傾訴的對象。這種情感交流,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替代的。
- 這究竟是咋回事?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副業熱”和“AI創業潮”的雙重裹挾下,一群年輕人悄然盯上了一門看起來溫情又賺錢的新業務:替老人寫回憶錄。
有說這是銀發經濟的下一個風口,也有人把它包裝成低門檻的財富副業——幾千塊一本,聽幾小時故事、用AI生成稿件,就能讓一本“人生傳記”快速落地。
但當真正坐到老人面前、聽他們一字一句講出那些沉默多年的人生片段時,年輕人很快發現:寫回憶錄不是一門快速變現的生意,而是一場深度陪伴的過程
而此前也有媒體報道稱,“銀發經濟”的藍海中 代寫回憶錄真是一門“好生意”嗎?
有人靠給老人寫傳記,賺了18萬,但其實這一行的門檻并不低 。
找人寫回憶錄的老人們大多出生于1950、1960年代。 他們生活的時代波瀾壯闊,個人故事的背后往往是時代變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訴說。早些時候,回憶錄可能是企業家、名人的專屬,后來隨著網絡普及技術發展,越來越多普通人也可以參與其中
2024年,一大批人從各行各業加入這個“風口”,寫傳記成為“銀發經濟的新賽道”。寫作者中有找兼職的白領、謀求轉型的自媒體人、養老行業上下游從業者…
對此,有網友表示,這是給有錢人寫傳記,比如老板、退休干部,等等一些有錢的人,如像農村的老百姓剛剛只能吃飽飯,生病都不肯去醫院的人哪有錢去請人寫傳記。
有網友分析,目標人群是退休領導,他們是一群失落感很強烈的人,總是幻想時光能到退到他當年高光時刻,事實上又不可能實現,如果能給他一本記錄他的牛烘烘,要他一年退休金不是個問題。相同的原理,如果能組成一百人專門聽“領導”作報告,應該也很有市場的。
不得不說,我們習慣于為產品定價,卻很少為一個人的記憶標注價值。在這個充滿“效率優先”的時代,一本老人回憶錄顯得格外“慢”——它耗時、費力、不可批量,卻藏著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情感交換。它是一段人生的重組,也是一場跨代的對話。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每個人的人生對于自己而言,都值得回味,回憶。不是每段人生都波瀾壯闊,但是可以通過寫書打開塵封的記憶。而當另一個人愿意坐下來聽、記錄、梳理,這本身,就已經足夠重要。
回憶錄不是為了傳世,而是為了被聽見。每一個普通人,都值得被溫柔地留下來。這也是人生的體驗過程吧。
對此,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