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文眼】據我了解,“在場外”這個欄目還在做,內部正經歷調整。我希望它能活下去,于荒蕪中開出花了。如果這個世界都向流量低頭了,也就變得太無趣了。
作者丨張賓
圖片丨來自網絡
我先分享最近的幾個觀察:
五一假期期間,世界泳聯跳水世界杯總決賽在水立方舉行,現場非常火爆,觀眾們主要是沖著全紅嬋和陳芋汐而來。現場報道的記者數量也并不少,將偌大的媒體發布廳擠得滿滿當當。全紅嬋和陳芋汐奪得女子雙人十米臺金牌后的新聞發布會甫一開始,絕大多數記者都站起來,用手機拍攝全紅嬋和陳芋汐。
正在深圳舉行的全國游泳冠軍賽,同樣是流量明星云集,外地記者主要以央視、新華社,以及浙江媒體為主。賽后混合區采訪,記者們的主要工作已經變成了手持麥標,拍攝短視頻素材。
懂球帝的子內容品牌“在場外”以深度報道為主。去年4月18日正式上線,7月1日還以“暫時拒絕所有的泊岸”為標題發布了招聘啟事。今年年初,“在場外”刊發了一篇在行業內外都引起了廣泛關注的深度報道——《不要告別郭嘉璇》。
這個定位以體育為切口,承諾盡量提供寬松的新聞寫作環境,包括抵達新聞現場的出差自由、內容形式的自由,暫時拒絕所有的泊岸,想要駛向更遠地方的深度內容欄目,其公眾號最后一次更新是4月15日。看起來,“在場外”似乎接受了暫時泊岸。
作為一個內容寫作者,我也不得不承認,如今體育文字正在失去它的生存空間。體育記者們依舊前赴后繼奔赴比賽現場,但是他們的工作都已經逐漸讓渡為拍攝短視頻,甚至出鏡直播。在鳳凰網體育頻道出品的紀錄片《記者變形記》中,國內最資深的足球記者、寫了一輩子文章的馬德興老師也要在賽后第一時間回到房間剪視頻。
寫字正在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對于曾經的知名記者們亦然。今年年初,“人物”公眾號刊發了一篇名為《女孩走上10米跳臺》的體育深度報道。我在朋友圈寫道:“很遺憾,現在最好看且專業的體育報道,幾乎都不是專業體育記者寫的。”這些報道還是出自傳統媒體,但往往來自人物類雜志或者時尚雜志,寫這些報道的記者幾乎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記者。
流量時代,專業的體育記者在現場拍攝短視頻,體育網紅在做短視頻、視頻直播,寫深度報道的工作逐漸讓渡給泛社會、文化領域的記者。這是行業的一滴眼淚,也是不可違逆的時代趨勢。
“在場外”這個欄目上線之初,我就關注到了。在體育深度內容凋零的當下,還有“孤勇者”愿意火中取栗,我由衷欽佩。上線之初的幾篇報道雖然在業務層面存在著一些瑕疵,但還是呈現了較高的業務水準。暗夜中的燭光再微弱,依舊可以給茫茫黑夜漫游之人以希望。
欣賞歸欣賞,但我并不看好這個欄目的前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是一個投入產出比極低的“創業項目”。體育內容絕不是一樁好做的生意。即便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很多優秀的體育媒體,比如《體育畫報》,再比如之前的《南方體育》都很快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內容的傳播方式完全被解構了,信息差被技術抹平了。再加上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的發達,重塑了用戶獲取體育新聞的方式。優質的內容永遠是被需要的,但內容傳播的介質和方式被徹底顛覆了。
首先,獨家新聞的價值被嚴重稀釋了。再轟動的報道,通過社交媒體、資訊APP以及短視頻平臺瞬間可以形成病毒式傳播。挖掘獨家新聞的源頭媒體所獲得的收益甚至比不上二次傳播平臺,讓前者失去了花大氣力產出這些內容的動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場外”的母體懂球帝也是這一趨勢的推波助瀾者。當然,我相信即便沒有懂球帝,也還會有類似的新媒體介質涌現出來。
其次,體育深度報道依舊被需要,但已經沒有體育媒體機構能夠負擔起“高投入+低產出”模式。“人物”公眾號上的體育報道閱讀量突破10萬+只是常規操作。以《女孩走上10米跳臺》這篇深度專題報道為例,它被轉發了7720次,在看也有3438個。這說明了優質的體育深度內容依舊有人看,甚至可以為這家媒體帶來不俗的商業回報。但操作這樣一篇稿子所付出的差旅成本、時間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同樣是高昂的,早已成為了行業不能承受之重。
無論是體育專業媒體,還是門戶網站、傳統都市報等綜合性媒體,都已經向運營成本低下了高昂的頭顱,前者顯然更加高昂。
去年年底,紅星新聞(成都商報),以及我曾經供職的新京報都裁撤了體育部,令人唏噓不已。這兩家都市報的體育報道都曾經在業內有著不俗的影響力,但時代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就足以讓它們傾覆。
再次,行業的凋零注定了人才的零落。在我剛剛入行的那個年代,畢業于北大、北外等名校的體育記者比比皆是,現在優秀的年輕人再喜歡體育也很難選擇這一賽道。一些行業內的老兵或者迫于生計轉行了,或者走上了自媒體、網紅之路,機構媒體的戰斗力肉眼可見地下降了。
當“在場外”誕生之時,我并不懷疑它會產出優質的體育深度內容,因為已經基本上沒有同行可以襯托了,只要能夠做出來就可以在這個賽道獨領風騷。但優秀人才的匱乏,以及經驗的欠缺,注定了其天花板容易受限。《體育畫報》最鼎盛的時期,云集了王小山、李響、關軍、易小荷等頂級記者。他們不僅僅是體育領域的翹楚,放在非虛構領域也都有著響當當的名頭。即便是他們,也無法幫助《體育畫報》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當然,“在場外”也有與時俱進的地方,除了依托公眾號這個載體,發布平臺還覆蓋了懂球帝本站、微博、小紅書等渠道。深度文字之外,其內容形式還包括了視頻。但對于優質的追求,注定了內容產出頻次不高,而內容產出頻次又與行業影響力、粉絲數量休戚相關。再疊加高昂的運營成本,以及缺乏清晰的變現模式,“在場外”從生意的角度來說注定舉步維艱。
如果“在場外”蛻變成一個追求粉絲量、播放量的自媒體,配備兩到三個運營人員,在全網所有平臺分發,憑借流量分成、廣告投放,沒準還能找到一定的生存空間。但這樣的話一定就與“在場外”的初衷背道而馳了,而這恰恰已經成為了很多體育媒體、自媒體,甚至綜合類嚴肅媒體的選擇。當向流量屈膝越來越普遍,逆行者自然應該受到更多尊重。
尊重如果能當飯吃就好了,可惜沒有這個如果。好消息是,“在場外”尚未走到窮途末路,雖然我可能在一年前就看到了它命運的終點。據我了解,這個欄目還在做,內部正經歷調整。我希望它能活下去,于荒蕪中開出花了。盡管懂球帝正在做的主播MCN顯然更符合時代要求,也更具盈利前景。但如果這個世界都向流量低頭了,也就變得太無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