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568字
閱讀預計9分鐘
作者 |錢峰
編輯|楊倩
審核|江怡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特朗普,莫迪這次的“熊抱外交”還能起作用嗎?圖源:“底線思維”微信公眾號
最近美印關系看點很多。前腳還在“親密互動”,后腳就上演“互懟大戲”。印度一邊否認在“朱砂”軍事行動前與美國通氣,說近期停火也沒有美國的事,另一邊考慮實施關稅反擊,轉臉又說要考慮零關稅,美國則一邊在印巴之間玩平衡,另一邊又施壓印度開放市場,還埋怨蘋果怎么能進軍印度市場呢?
這對長期標榜“戰略伙伴關系”的國家,到底出了啥狀況?美印關系來到轉折點了嗎?
一、軍事行動:印美“戰略信任”在哪里?
5月7日凌晨,印度實施“朱砂行動”,對巴基斯坦境內目標實施空襲,打擊地區深入巴方腹地,甚至波及到巴基斯坦陸軍總部拉瓦爾品第。沖突的劇情堪稱南亞的“熟悉配方”:印度一如既往地指責巴方支持恐怖主義,并用軍事行動來教訓巴方。巴基斯坦則予以駁斥,并在印軍突襲后很快對等反擊,以此嚴厲懲罰印軍侵略行為。
期間,一些涉及印美關系的細節值得關注,令人尋味。
細節一,印度在發動軍事行動后,新德里刻意強調“此次行動未經與美國事前磋商”。雖然此舉有出于行動保密的技術考慮,從軍事角度似乎可以理解,但從戰略角度看,美國多少肯定有想法。畢竟美國在過去印巴沖突時還是相當關心的,更不想讓印巴這兩個擁核國大打出手,從而引爆南亞核危機。
如果這么重要的事都不提前知會一聲,印美戰略伙伴關系的真正價值幾何?不難看出,一方面,這表明印度對美國的“信任”是有上限的,對美國提前跑風漏氣存在擔心。另一方面,在大國之間善玩平衡術的印度,不能顯得與美國關系太近。在軍事行動上刻意保持自主性,有利于塑造“獨立大國”形象。
細節二,9日美國副總統萬斯接受采訪時表示,美方態度是“希望事態盡快降級”“不會卷入一場從根本上說不關我們的事”。萬斯的表態排除了華盛頓介入印巴沖突的可能性,多少反映出本屆政府在外交事務上“美國優先”的理念。
而對印度來說,自恃軍力國力遠超巴基斯坦,美國若支持固然是“錦上添花”,“不介入”更無礙大局。況且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新德里是歷來不歡迎甚至排斥任何大國介入的。
細節三,11日,特朗普忽然先于印巴兩國官方宣布印巴停火后繼續攬功,稱他通過經貿問題誘壓雙方,停火歸功于其外交努力。12日,印度外交部反駁稱停止一切軍事活動的協議是與巴基斯坦直接達成的。在印巴達成停火前的一系列高層接觸中,印從未與美方討論過貿易問題,變相否認美國發揮的作用。12日,莫迪沖突后首次發表公開講話,也只字不提美國。
是特朗普“添油加醋”還是莫迪有意隱瞞,究竟哪個更靠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某種程度上,這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加大了印度國內不少對印美關系的質疑聲浪,以及對特朗普的不滿情緒。因為在他們看來,特朗普的說法容易讓印度民眾產生誤解,認為印度在未徹底戰勝實力較弱的對手(巴基斯坦)時,就迫于外部壓力倉促停止對抗。一旦這種輿論形成,莫迪將被置于不利境地。
印度前駐華駐美大使拉奧琪的說法就比較有代表性,她認為印度近年來已經調整了外交政策,將自己定位為美國在該地區的關鍵伙伴,同時越來越愿意扮演制衡中國的角色,但現在印巴“又一次被強行聯系在一起”。
二、關稅摩擦,印度選擇“硬剛”美國?
如果說印度在軍事上的“硬氣”是態度,那么貿易領域的“反擊”就是行動了。
據印度媒體報道,5月13日,印度政府向世貿組織發出通報,稱將對美部分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在向世貿組織提交的文件稱,印度認為“美方自3月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征25%進口關稅”已嚴重影響印總價值約76億美元的輸美產品。因此,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印方作為回應有權暫停履行部分關稅優惠義務,并對自美進口的部分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
截止目前,印方暫未公布報復性關稅的具體商品清單,僅表示“若美方拒絕磋商且維持現有關稅”,報復性關稅最早6月正式施行。
值得關注的是,早在4月初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后,印度第一時間對美示好,承諾降低美商品關稅,增加能源、軍備等美產品的進口量,以便順利推動與美雙邊貿易協定談判,并沒有出臺相關反制措施。
其原因無外乎印度認為美對印征收的關稅較其他國家少,這是對印利好,印度甚至還有借機搶占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對美成衣出口份額,擴大對美成衣出口量的念頭,而且在中美關稅戰升溫的背景下,這何嘗不被新德里視為即將迎來制造業發展的“春天”呢?
三、為何印度表態轉為強硬?
與此前相比,印度目前態度轉變并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國內經濟壓力、美印談判僵局、中美關系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種多重壓力下的策略調整。
首先,美國關稅政策的實際沖擊。在印方看來,盡管此前主動降低美國哈雷摩托車、波本威士忌等美國商品關稅,但特朗普未給予實質性讓步,反而在3月12日宣布對所有鋼鋁產品加征25%關稅,并于5月5日簽署行政令,計劃對進口藥品加征關稅,以推動本土藥品制造業回流。
作為全球最大仿制藥出口國,印度擔心美國借關稅談判施壓,迫使其在藥品專利強制許可等議題上妥協,這直接威脅印度“世界藥房”的產業根基,對印度形成削弱其價格競爭力、擠壓藥企的市場份額的雙重壓力。印度的妥協未達預期,經濟壓力迫使新德里轉向強硬反制。
第二,雙邊談判可能陷入僵局。據媒體報道,在與美國談判的第一階段協議中,印度已提出將60%對美關稅降至零,同時為印度從美國進口的近90%的商品提供優惠準入,但談判仍未取得突破。
此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3月底發布的《2025年國家貿易評估報告》中,將印度列入名列中國、歐盟之后“重點觀察名單”第三位,指責其貿易政策損害美國利益,包括在高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方面,印度對農產品、汽車、電子產品實施高關稅和進口限制;在服貿方面,對保險、零售、法律服務等領域實施外資股權限制;在數字稅方面,對跨國科技公司征收數字服務稅。
第三,國內政治經濟的剛性約束。隨著2024年重要地方選舉的臨近,保護本土就業成為政治正確。繼續對美妥協讓步可能會引發選民反彈,不利于印人黨選情,而在關稅政策上表態強硬,既能彰顯“愛國者”形象,又可回應國內產業界和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硬訴求。
第四,中美關稅談判進展的刺激。“中國因素”雖未直接促使印度對美強硬,但中美關稅降級和區域供應鏈競爭為印提供了調整策略的外部環境。中美日內瓦會談后,美國大幅削減對華關稅,這一“出乎意料的轉向”被印度視為國際博弈格局變化的信號。
有印度智庫認為,中美緩和可能削弱美國對印施壓的專注度,同時釋放出“經濟實力決定談判地位”的信號,客觀促使印度更堅定地維護自身利益。同時,中美關稅緩和后,印度也想通過此舉釋放“自主外交”信號,爭取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拓展空間。
四、美印談判火熱進行中
目前美印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之中。前者在特朗普治下,自詡“交易型”高手,而后者可是國際談判中出了名的頭號“難纏玩家”。可以想見,雙方圍繞關稅、市場準入等問題少不了唇槍舌劍,折沖樽俎。
這幾天,為謀求最有利于己的交易成果,雙方又在釋放不同信息。5月15日,特朗普在卡塔爾表示,印度已同意不對美國商品收取任何關稅。當天,特朗普在多哈與企業高管會面時表示:“在印度銷售產品非常困難,但他們向我們提出一項協議,基本上愿意不向我們收取任何關稅。”
特朗普并未透露更多細節,也并未表示美國是否將降低對印度關稅或對印零關稅。但當天,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則迅速反駁了特朗普關于印度提出“基本零關稅”貿易協議的說法,強調印美之間的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中,尚未達成最終協議。蘇杰生指出,任何貿易協議都必須互利共贏。
目前,美印摩擦更多仍是戰術層面的討價還價,在應對中國等眾多戰略目標上,美印兩國仍存在高度共識和共同利益。具體到貿易協議,印度會在保護本土產業、加強對美出口以及融入全球供應鏈之間謹慎權衡,而美國也將會考慮其“印太戰略”中印度的特殊價值,將地緣因素納入到今后的協議之中。因此這種基于現實政治的“交易型伙伴”肯定還將持續,從而繼續影響和塑造“印太地區”安全架構。
作者簡介:錢峰,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底線思維”微信公眾號2025年5月18日文章,原標題為《“中國行,印度也行!”哎,到底行不行啊?》。
本期編輯:楊倩
本期審核:江怡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性語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