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白頭鷹 銅牛
近期,以“橋水”為代表的國際知名資產管理巨頭們出手增持中國資產,并減配美國資產。
根據公開的信息,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在2025年一季度對投資組合的調整中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它增持中國資產(如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等)和黃金,同時減持美國科技股及標普500ETF。
淡馬錫、阿帕盧薩管理公司等加倉中概股ETF和個股,他們認為中國消費市場與科技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將推動長期增長。
高盛、野村證券等機構也上調了中國股票評級,并把部分資金從印度、日本轉向中國。
還有,外資通過港股通連續四個月凈買入A股,摩根大通等機構也直接加倉嗶哩嗶哩、招商銀行等港股標的。
這些國際資管巨頭們的操作背后,反映了它們對全球經濟格局、市場風險及資產配置的深層考量。我們就來一起深入分析一下。
國際資管巨頭們資產配置調整的核心邏輯為何?
以“橋水”為例, 今年第一季度對阿里巴巴的持倉從25.5萬股激增至566萬股,增幅超21倍,并成為其第四大重倉股。這一操作與中概股一季度表現強勁密切相關——阿里巴巴美股當季上漲55%,遠超美股大盤表現。
此外,中國政策對科技行業的支持以及經濟復蘇預期,可能增強了橋水對中國資產的信心。
與此同時,橋水大幅減持了谷歌、英偉達、Meta等科技股,其中英偉達持倉減少18.7%,Meta減少31.5%。美國科技股一季度普遍表現疲軟(如英偉達當季下跌),進一步加劇了橋水的謹慎態度。
橋水聯席首席投資官凱倫·卡尼奧爾-坦布爾曾表示,全球經濟格局正從“美國主導”轉向多極化,需降低對美國資產的敞口,增加對其他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市場)的配置。中概股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既受益于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也具備估值優勢。
橋水的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曾警告,當前AI熱潮可能重演2000年互聯網泡沫,科技股估值過高且面臨利率風險。此外,他多次強調國際權力重構和地緣風險加劇。
因此,中概股的增持可能被視為對沖美國政策不確定性的策略。例如,特朗普政府的潛在關稅政策或中美摩擦升級風險,促使橋水通過多元化配置降低單一市場沖擊。
順便補充一下信息,達利歐先生對債務與債務周期很有研究,他的著作《債務危機》中文版在國內曾暢銷多年,書中分析總結了歷史上發生在全球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債務危機”其成因以及應對危機的經驗教訓。
值得一提的是,達利歐先生是一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他在去年9月初接受視頻采訪中曾直言不諱地指出國內經濟當時面臨的問題,并且還提出一些應對建議。詳見本人去年9月在秦圈發文《》。
現在,美股市場過度集中于少數科技巨頭的現象被橋水視為系統性風險。通過減持頭部科技股并增持標普500ETF(盡管減持59%但仍為第一大持倉),橋水試圖在保留市場廣泛敞口的同時降低個股風險。
總體而言,國際資管巨頭近期增持中國資產(尤其是科技、消費和金融板塊)以捕捉增長潛力,同時減持美國高估值科技股以規避風險的策略,貌似是對“東升西降”趨勢的押注,但我更傾向于認為是全球資本對中美經濟格局、市場估值和政策預期的短期階段性調整。
中美的經濟背景真呈現“東升西降”的態勢嗎?
根據2025年最新數據和研究,中美經濟的真實情況可從以下多個維度進行比較分析:
1.2024年美國名義GDP為27.36萬億美元,中國為19萬億美元,中國占美國的69.4%。但也有專家說要按PPP(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達34.64萬億美元,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25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達5.4%,美國則意外下滑0.3%,為三年來首次負增長。
長期來看,中國年均增速約為美國的2倍,IMF預測中國GDP有望在10年內超越美國。但國內居民對中國GDP5.4%的增速體感不太相同。
2.在產業結構與競爭力方面,中國工業增加值是美國的2.02倍,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30%,尤其在新能源車、光伏等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如光伏組件占全球80%)。
盡管美方經常稱美國制造業回流初見成效,但2023年其制造業增加值仍僅為中國的56%。美國服務業占GDP超80%,包括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領域;中國服務業占比54.6%,但增速快,數字經濟、跨境電商等新興領域崛起。
3.從科技與創新的角度看,美國在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核心技術領域仍領先(占全球高科技產業附加值的68%),但中國研發投入增速超7%,5G、量子通信等應用技術突破顯著。例如,華為7納米芯片量產和C919大飛機訂單顯示國產替代加速。
4.以消費市場與內需驅動來分析,美國個人消費占GDP近70%,整體消費力強勁,但高通脹和關稅推升生活成本,中低收入群體壓力顯著。中國消費貢獻率升至44.5%,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成為“壓艙石”,85%外貿企業轉向內銷,銀發經濟、國潮品牌等新消費形態崛起。
其實,從以上各個不同維度看,中美經濟有各自的優勢。從長期挑戰與風險而言,美國面臨高債務、制造業空心化、政治極化等問題;而中國則需要面對房地產調整、人口老齡化、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等難點。
而且,面對美國關稅的各種不確定,國內的外貿行業這次面臨的挑戰實際上比2018年顯然大得多了。外需下滑會通過企業利潤下降傳導至就業和居民收入,形成價格下行壓力。
以下是最新的居民物價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的數據: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2024年初至今,國內物價總體“穩中有降”,其實,通縮已經是不爭之實了。
這幾年來,國內經濟已經進入調整周期,是不爭之實。也不需要看眾多的統計數據,我們光是憑自己居住小區的房價、自己關心的若干家上市公司的股價,以及身邊親戚朋友的就業與收入情況等“體感指標”,就能感覺來自經濟基本面的寒氣。
短期看,中美關稅大戰“臨時停火”為全球經濟注入信心;長期看,中國通過產業升級和區域合作縮小與美國的差距,而美國需解決結構性矛盾以維持領先。
經濟實力的真實對比需超越GDP數字,綜合考量創新力、社會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總體而言,中美之間比較好的合作模式是優勢互補,“東升西不降”應該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對各方都更有利的場景。
“東升西不降”場景下我們該如何配置資產?
既然,政策多變的特朗普總統成了美國“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作為普通投資人也只能適應這一“新常態”,并據此來做好自己的資產配置以立于不敗之地。
比如,國內市場中的消費剛需、醫療健康、保險養老等行業的優秀者,也因有社會剛性需求的支持,而在未來會有穩定的盈利預期。這些建立在14億人口大市場內需基礎上的行業,不會受到來自外部的關稅大戰直接沖擊,行業中盈利穩定、現金流充沛的上市公司更能抵御風浪。
說到消費,筆者認為無論如何需要提一下作為有數百年歷史的“國粹”——白酒。以A股上市的名牌白酒“五糧液”公司為例:4年前股價330多元,投資人們當時說是難得的稀缺投資品而去積極搶購,今天這家公司股價130元(2025年4月底的價格),而且4年間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了差不多一倍。投資人們現在反而對其避之則吉。
筆者認為投資邏輯很簡單:公司在4月底的市值是5100億,目前公司賬上現金1400億左右,幾乎無負債,也就是說如果有5100億把整個公司買下,馬上就能回收現金1400億,剩下的3700億靠公司每年利潤獲取回報,2024公司年報中披露的凈利潤為318億。也就是說,即使今后公司業績不增長,投資人11年就回本,還白賺了一只永遠下蛋的金雞。
不少人擔心,我們的人口總數在下降,且年輕人都不喝白酒了。而事實上,全世界許多主要發達或發展中國家人口都在下降,但高端烈酒的銷量在這些市場不見減少,以文化同源的日本為例,在過去的二十到三十年里,日本的高端清酒、燒酒生產商依然取得了不菲的業績增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從長期資產配置的角度看,投資人也應該進一步以地域上的多元化來實現投資風險分散。
其中一個選擇是美股,美股中的科技巨頭曾因中美雙方的博弈而股價大幅回調,也為投資人帶來了低位參與的好機會。一個月前如果投資人把握機會在低位買入,現在就已經有20%左右的盈利了。
仔細關注一下美股科技巨頭們的財務數據,可以發現它們近期的營收與利潤都能依然保持穩健增長。今后,預期中美之間的博弈依然會以不同的形式繼續,而市場也會繼續波動,若有進一步的低位出現,建議果斷增加配置并做長期打算。
另一個多元化的選擇是日本市場,剛宣布退休的股神巴菲特先生過去幾年一直增持日本五大商社的股份,而且在剛召開的股東大會上也再次公開表示長期看好日本的投資。我們就做一回真正的巴菲特先生的追隨者好了,知行合一是關鍵。
綜上所述,國際資管巨頭們一直堅持全球多元化配置,巴菲特先生同樣如此,我們自然也該如此,以最終實現財富保值增值的目標。
No.6361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黃凡
【 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個人觀點,非投資建議 】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