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莉拉
有人捂臉蹲下,有人講冷笑話,有人把介紹分為四個要點,有人上去主持上升價值……
在北風三級、2400米海拔的新疆,《五十公里桃花塢5》以一場別開生面的自我介紹開局——不管新塢民、老塢民,每個人上高臺自我介紹三分鐘,隨即等待其他人“審判”,隨時準備下不來臺。
當下綜藝都追求快節奏、依靠藝人流量、爭議性話題切片打宣發戰時,《五十公里桃花塢5》上來仍自我介紹的分量顯得有些重。如同它在內娛綜藝里“格格不入”的清流地位。
有彈幕銳評:“熟悉的味道又回來了”“尷尬9分鐘的另一種呈現方式”——但顯然,每一次節目伊始的尷尬時刻,已經讓觀眾從“想逃”變成了“想念”。今天《五十公里桃花塢5》(后簡稱《桃花塢》)正片首播后,#寧靜是來整頓桃花塢的吧##王子奇選人環節##汪峰邀請孟子義一起搖擺#等話題登上熱搜,以熟悉的熱鬧與荒誕,宣告了第五季的回歸。
五年時間,《桃花塢》延續了一場動態的社交實驗:15個嘉賓在“烏托邦”里呈現被光環掩蓋的自我,用開放的敘事勾連人物縱向的成長與橫向的群像。在這里,我們看到老塢民從客人變成主人的“社交責任感”,看到新塢民從“尬”到融入再到老塢民的成長弧光。
《桃花塢》用5季節目證明著,慢綜藝的終極競爭力,是把時間變成盟友——觀眾不需要完美人設,而是需要看著一群“活人”在鏡頭前社交,在他們的真實呈現下,觀照社會情緒,觀照自我情緒。
這檔反常規的綜N代,已然在市場中有了獨特的位置,在口碑與成績的雙向驗證下,成為難以復制的樣本。
從熟人局到重啟陌生社交:第五季的“社交實驗”再進化
新老塢民的“配比”與碰撞,是每季節目初期必然會引發討論的話題。而當這一季陣容公開時,這種對撞感尤為明顯。
這一季開篇,留下的老塢民只有徐志勝、孟子義、李嘉琦、王子奇和仁科;而以往年齡最大的“大家長”,在這一季成了寧靜、汪峰這樣的新面孔,更年輕的塢民也出現了周翊然、董思成、歐陽娣娣等忙內們。正如仁科所說:“我覺得今年嚴格意義上,就沒有老塢民這一說了,因為太少了。”
總導演徐晴告訴娛樂資本論,保留三分之一的老塢民,建立熟人氛圍,延續前四季已有的故事線,再找10位能夠打破“熟人局”,建立新的趣味關系的新塢民,是這一季選角的主要路徑。
“從源頭上來講,我們想要回歸陌生人的社交。因為我們發現三、四季‘新塢民難融入、老塢民抱團’和‘喜歡原來的人,有老塢民才是《桃花塢》’這兩種聲音各占一半,而作為創作方來說,我們的確需要新的東西去刺激這個節目,于是決定回到原點,找回前兩季的初心。”
對于徐晴來說,行至第五季,在每一季有30個人選的池子里,該找的人也都找過了,到這一步更看重“天時地利人和”,即嘉賓與節目的契合度。
徐晴坦言,在組盤選人階段,有一部分人表示仍然沒準備好來《桃花塢》,“我們平常看他在其他節目很社牛,但內心很可能是不太愿意在節目中做自己,把真正的自我釋放出來。”
而對于《桃花塢》的選角來說,導演組的首要標準就是真誠,“我們需要勇于突破信息繭房、展現自我,拆解自我的人。”
寧靜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她自帶的“真實感”與《桃花塢》所需要的真實感高度契合。第一期節目,她就告訴周翊然“這里是桃花塢,你可以說實話”;站在高臺上自我介紹的三分鐘,她毫不掩飾自己的尷尬;在互選家庭的“NO PUSH”環節,她會連續四輪都邀同樣的人。
其次是真實帶來的“反差感”。嘉賓們來到這里最大限度地呈現鏡頭前,光環下看不見的另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大眾對他的刻板認知,是每季《桃花塢》最有魅力的地方。
在整季節目中,最讓總導演徐晴感到反差的還是汪峰。這位新來的“大家長”一直長在觀眾的刻板印象上:搖滾范兒、熱搜預告,“德高望重”藝術家。“但接觸下來,你會發現他是一個很認真,做任何事都很沉靜的人,同時還是可以被年輕人開玩笑、冒犯的人,對朋友又非常真誠,很多時候充滿了少年氣。”
在短短一集中,觀眾顯然就看到了與刻板印象中截然不同的汪峰,他積極邀請推門而入的所有人進入房間;填360自評問卷時,即使2G網也積極求教,“鈍感力”十足,與徐志勝相愛相殺成了第一集最大笑點。在準備迎新節目時,藝術家的追求與沉靜便顯現出來,在其他兩組搞怪的才藝表演映襯下,抱著吉他唱首走心的歌,被凸顯得更為動人。
周翊然、董思成、歐陽娣娣展現了屬于年輕人的反差感,擺脫被輿論裹挾的日常后,他們在《桃花塢》里呈現了一種積極陽光的面貌,是年輕人就得“卷”的態度,同時還有點產出冷笑話、耍寶節目的俏皮。
這些新塢民的加入,給老塢民帶來了“壓力”,才會讓徐志勝說“要給他們新鮮的東西”,他們帶來了新的場域與關系結構,讓持續4季的熟人局有了新的可能性。嘉賓們之間有著或近或遠的新舊關聯,更接近一個真實的社交場,給足了《桃花塢》故事的新可能性。
“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各種樣態的社交關系才能夠被展現,觀眾才有的放矢,去解讀去觀照自己生活中的種種社交時刻,如果只提供一種熟人樣本,那么《桃花塢》的價值就被削弱了。”
真實人物成長+鮮活人物群像,養成了一個精神烏托邦
“《桃花塢》其實就是桃花源,是不斷在追尋和探討完美關系、理想生活的地方。作為制片人,我在做節目的過程中竟然變得更理想,因為《桃花塢》是包容和多元的,允許一切可能。”制片人張磊告訴娛樂資本論。
被《桃花塢》的理想主義與“烏托邦”感染的,除了身處其中的塢民和導演組,還有屏幕前的觀眾。每一季《桃花塢》上線,“尷尬”總會成為關鍵詞,社交媒體總會為了嘉賓行為爭論不休,但卻很少有人質疑“劇本”。
“活人感”正是觀眾信任的源頭。它源于五年時間里《桃花塢》構建的一個個能看見紋理的人物,以及一段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真實的人物成長,鮮活的人物群像,共同構筑了這片屬于塢民與觀眾的“精神烏托邦”。
嘉賓們的人物弧光是最動人的部分,從閉合的社交狀態,初識的距離感,再到節目結束時候的熟稔與剖白,近乎是每一個嘉賓都要走過的路。
孟子義從第一季剛來時的“作精”印象到后來變為“菩提樹下的一朵小花”。李雪琴通過《桃花塢》不斷探索著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從平淡的內耗,走向“乘興而至乘興而歸”,找到最契合的友人與趨于理想的生活。
談及塢民的成長,張磊表示,最讓他動容的還有徐志勝在《桃花塢》中越來越重的責任感,從一開始只帶著“脫口秀演員”“喜劇人”的身份進來,到剖白“鞋帶散了”的青春經歷,再到現在能照顧好一切的主人翁意識,“錄制的時候,如果現場冷場或者覺得這趴有點垮,他會非常努力去帶(情緒),去救場,他也講過其實很珍惜今天的一切,可我覺得他自己本身也很努力。”
老塢民成長后,又會拉動新塢民在《桃花塢》里的體驗。在第五季破冰期,徐志勝和孟子義在最大限度上與新塢民互動,帶動情緒,仁科的抽象又讓每一個環節充滿了不確定性,王子奇即使成為“NO王”也仍然孜孜不倦遞出橄欖枝,他們將經歷分享給新人,將來時路轉化為融入時刻的溫情縮短尷尬的磨合期。
同時,鮮活的群像永遠讓《桃花塢》的觀眾念念不忘,而幾乎每個觀眾都有自己最喜歡的群像與人物線。
“650”成為《桃花塢》的門面,從一塊車牌隨性而來的組合,到為每一季節目產出最大的內容亮點,再到四個成員成為家人,成為觀眾眼里最純粹的“友誼群像”;“告兩人”從1到5季建立起來的彼此信任,一個眼神就能給出效果,成為觀眾眼里反差最大的“靈魂伴侶”……《桃花塢》用5年醞釀出這些無可復制的故事線,是偶然也是必然。
徐晴表示,《桃花塢》就是導演組與嘉賓們共同寫下的成人童話,“成人童話里頭是在社交場域里,每個人做自己的各種形態。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大家的個性,包容大家的個性,然后允許各種各樣的人、行為、性格存在,這是桃花塢最大的亮點。”
對于導演組來說,如何構建這個成人童話,是節目制作的關鍵。在市場上,非強模式的綜藝本就占少數,而《桃花塢》這樣嘉賓體量極大,過程完全開放的節目更是無可參考。“我們只能一點一點摸索出來。怎么去向觀眾呈現這種慢生活,真社交。”制片人張磊說道。
在他看來,這么多年節目組一直堅持的是極度開放的拍攝態度。與別的綜藝不同,《桃花塢》的嘉賓們始終有著最大的自由度。幾乎在每一季的最開頭,都是一段關于“我究竟要做什么”的摸索。塢民們也從接受挑戰轉為制造難關,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后來全然放飛。
張磊回憶起第四季時,仁科和杜海濤在導演組全無準備的情況下跑出去,只為了吃一碗面。雖然事發突然,但pd并未阻止他們,而是變成“出桃搭子”把這段神來之筆記錄下來。孟姐與雪琴、志勝看藍眼淚的那段也同樣沒有任何的提前設計,臨時起意的行動,一臺跟隨的攝像機、昏暗的燈光,就完成了上一季最動人的場面。
但開放的態度,并不代表著導演組的退場,在一些關鍵的環節背后都有著提前構思的痕跡。“每次行為藝術時刻都會非常耗我們的腦力,要做一個什么樣的場景,要在這個場景里設置什么樣的環節,是我們需要全心投入去做的事情。”張磊坦言道。這些看似輕巧,實則費勁的設計,往往是每一季的點睛之筆,被放在塢民們剖白自己的重要時刻。
第二季在海邊超時空對話的“I’m sorry”時刻,第四季的移動床與年齡的對應,以及say goodbye時刻,這樣的環節永遠是桃花塢的精神落點,走進行為藝術里,人可以放心地自由地與自我對話。“我非常在意每一場行為藝術的致敬,因為要表達心理感受,需要有一個場,在這樣的場景下人會變得脆弱感性。我們很尊重這個時刻。”
在開放的拍攝環境以及導演組的悉心引導下,塢民與主創團隊建立起了在別的綜藝節目很少見的平等對話機制。“塢道辦”成為對話窗口,塢民能夠自由提出自己的想法,導演組根據實際執行的判斷來決定落不落地,怎樣落地。
張磊分享上一季仁科提出修鐵路的idea,讓導演組商量了很久,他們要平衡這個任務的可行性和可看性,“因為它始終是綜藝,你不能讓他們在那里埋頭修鐵路,什么都沒得看。”但最終導演組還是拉來了需要的鐵軌、枕木,讓塢民過上了鐵路人的體制內生活,這段也因為荒誕成為了“要成功、先發瘋”的研究樣本。
五年“塢學”為綜藝交出了什么樣的范本?
五年時間,是《桃花塢》從第一季到第五季的延續,也是社交觀察類綜藝不斷往前推進的五年。市場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以“社交”為載體,以觀察式全景拍攝為模式的綜藝內容,但很少能見到一檔有如此長期的生命力的節目,更未出現能夠超過《桃花塢》的同類型節目。
“《桃花塢》不是一個強模式的節目。這類節目必須依托質量來吸引用戶,這就需要導演對這個品類的內容有匠心和堅持,才能保持現在這樣。”徐晴解釋道。
在她看來,當下的綜藝市場里,《桃花塢》得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來源于制作團隊對兩個方面的堅持。一方面在于,《桃花塢》從未陷入過慢綜誤區,也從不困囿于綜N代光環,不是一味地保持同一創作方法,而是在有“社交”的創作主線下,不斷更新血肉。
張磊告訴娛樂資本論,每一季最開頭的籌備工作都是立下主題。導演組會找到當下萬千普通人的情緒共鳴,看看大家在關注什么、需要什么。第一季回歸社區生活,就是在《請回答1988》的影響下,想要打破樓宇門戶之間的距離,重新構建社區鄰里文化。第四季主題“曠野想象”就來源于“人生是曠野”的流行金句。
同樣關注社會情緒,但《桃花塢》從不放大焦慮,而是在正向的探討與輸出之中,讓人感到治愈,正如張磊所說:“治愈是《桃花塢》的底色。”
從主題出發,導演組會一一推進后續的選址、節目框架設計以及最有《桃花塢》特色的“基建工程”。為了符合今年“牧野”的主題,導演組把選址放在了新疆烏魯木齊的自由的草野之上。
正如烏魯木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田威勇,在《桃花塢》第五季媒體看片會上所說:“這片寬闊的土地上,有可以徒步探險、登高遠望的自然風光,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醇厚的民俗風情。”這些都是在日常繁忙的生活中難以觸達的景觀,也與《桃花塢》“世外桃源”的發心不謀而合。
在桃花塢的入口處,導演組立起了一扇巨大的門框,門外是天山與草地,門內是“桃花塢”的社區空間。
張磊解釋了這扇門的設計靈感:“你跨過桃花塢的大門,就是跨過結界,里面就是桃花源。你身前是區隔于現實生活的桃花源,身后就是凡塵。它像一扇傳送門,每年在固定時間就開啟了,大家一起做一場大夢,夢醒后回到現實,傳送門就關閉了。”
在節目環節上,從一開始不回頭的房間選擇,到持續三季的“NO PUSH”都能看到導演組在創作上的推動與升級。
這也是因為,作為原創社交觀察類綜藝,五季節目做下來,主創經歷了從摸索到建立方法的過程。在以群居生活為主要形式的基礎之上,節目組將鏡頭聚焦于群體社交,場地、規則的變化升級,讓更豐富、多元和真實的社交場景得以呈現。
另一方面,《桃花塢》擁有其他內容IP少見的講長線故事的能力,當其他節目仍在依靠于藝人的流量、爭議性話題來拉新受眾的時候,《桃花塢》通過內容門檻,抓住了獨屬于自己的黏性用戶,同時又通過嘉賓換血、模式創新來找到新的觀眾。
對于制片人張磊來說,他希望《桃花塢》是一個有熱鬧有門道的節目。“我們會慢慢在熱鬧和門道之間找到平衡,例如我們會在平臺后臺看到用戶的情緒,哪些地方他們拉了進度條,哪些地方會反復看,這都是反哺我們去調整創作的參考,但這個過程中也不能一味迎合,這個度就是需要我們去把握的。”
無論如何,《桃花塢》始終是一檔堅信內容力量的節目,變成了當下社交類、觀察式、慢綜藝等多個交叉品類的綜藝樣本。它用五年時間驗證了一條“逆流”的路徑:真正的IP生命力不是制造熱搜,而是堅持內容的價值,用真誠的創作,用最懂觀眾的思考,去找到那批愿意持續看下去的人,去找到那個在綜藝的市場變動中始終穩立的基石。
這或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邁,但《桃花塢》最不怕的就是用時間換真心,用真心換回音。
1分鐘速讀本文:
《五十公里桃花塢5》是一檔慢綜藝節目,目前已經播出了五季。這檔節目以獨特的社交實驗和真實的人物呈現吸引了大量觀眾。第五季的節目在嘉賓陣容和社交實驗上都有新的嘗試和突破。
- 節目特點慢綜藝的獨特魅力:在當下綜藝追求快節奏和流量的背景下,《五十公里桃花塢5》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奏,注重嘉賓的真實社交和情感呈現。節目通過五季的積累,證明了慢綜藝的競爭力在于將時間變成盟友,讓觀眾看到嘉賓在鏡頭前的真實社交和成長。嘉賓陣容與社交實驗:節目每季都會邀請15位嘉賓在一個“烏托邦”中進行社交實驗。第五季的嘉賓陣容有老塢民和新塢民的搭配,老塢民如徐志勝、孟子義等,新塢民如寧靜、汪峰、周翊然等。這種搭配旨在回歸陌生人社交,同時也保留一定的熟人氛圍,以延續節目故事線并刺激新內容的產生。
- 節目內容嘉賓表現老塢民的成長與責任:老塢民在節目中逐漸展現出更多的責任感和成長。例如徐志勝從最初的脫口秀演員身份,到后來在節目中承擔起照顧大家的責任,他的責任感越來越重,同時也為新塢民融入節目做出了努力。新塢民的融入與反差:新塢民們在節目中努力融入,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反差。如周翊然、董思成、歐陽娣娣等年輕人在節目中擺脫了日常的輿論裹挾,展現出積極陽光的一面,同時還帶來了一些俏皮的元素。嘉賓的真實與反差:節目中嘉賓們的真實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寧靜的真實感與節目高度契合,她在節目中毫不掩飾自己的尷尬,同時也展現出對年輕人的支持和鼓勵。汪峰則打破了觀眾對他原有的刻板印象,展現出認真、沉靜、真誠的一面,同時還具有少年氣和幽默感。社交關系與群像社交關系的呈現:節目中的嘉賓們來自不同的背景,他們之間的關系既有新舊關聯,又有不同的社交狀態。他們在節目中呈現出或近或遠的社交關系,這種復雜的關系結構為節目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讓觀眾能夠從中觀照自己的社交生活。鮮活的人物群像:節目塑造了許多鮮活的人物群像,如“650”組合和“告兩人”等。這些群像在節目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信任,他們的故事線也成為節目的一大亮點,觀眾也因此對他們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和喜愛。
- 節目制作理念堅持與創新:節目在制作上始終堅持開放的態度,給予嘉賓最大的自由度,讓他們能夠在節目中自由地互動和交流。同時,節目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每一季都會根據當下的社會情緒和觀眾的需求來確定主題,并對節目的環節和選址等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升級。內容為王:節目不依靠藝人的流量和爭議性話題來吸引觀眾,而是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和真誠的創作來贏得觀眾的喜愛。節目通過五季的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穩定的受眾群體,成為綜藝市場中的一個獨特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