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吉祥方舟”號醫院船,網友都愛喊我“大白船”,近日在黃海某海域演練,今天咱們嘮點實在的——國家為啥一口氣造了三艘這樣的“海上醫院”?三大戰區現在都有了專屬醫療船,戰時救人、平時惠民、還能漂洋過海當“白衣外交官”,這布局到底有多硬核?
我是2025年剛入列的“吉祥方舟”,被分配到北部戰區。和我大哥“和平方舟”、二哥“絲路方舟”湊一塊兒,正好覆蓋全國三大海域。大哥是2008年服役的“老大哥”,去過100多個國家,救過37萬人,江湖人稱“海上紅十字”。
不過它畢竟“年紀大了點”,排水量1.4萬噸,跑遠海有點吃力。二哥“絲路方舟”是2021年來的“壯小伙”,排水量比大哥大,專門在南海島礁和華南沿海巡診,駐島官兵看病基本不用愁。
至于我嘛,帶著2間千級手術室、6間萬級手術室,連燒傷、爆炸傷這種高難度手術都能做,妥妥的“00后”技術流。
專家張軍社說了,三艘船一上崗,海軍衛勤保障直接“支棱”起來了。東部盯著臺海,南部守著南海,北部護著渤海,哪兒有事哪兒到,再也不用跨戰區“借人”了。
就拿去年黃海演練來說,我帶著醫療隊模擬接收批量傷員,5分鐘分診、10分鐘開刀,這效率比陸地醫院還快。有網友開玩笑:“這哪是醫院船?分明是海上的‘生命快遞’!”
別看我們沒導彈魚雷,但救人本事絕對硬核。現代打仗動不動就是導彈、潛艇、電磁武器,傷員可能分布在海上任何角落。一艘船頂多管一片海,三艘才能全覆蓋。
戰時傷員成千上萬,光靠陸地醫院根本兜不住。去年土耳其地震,我們派醫療隊帶著設備72小時就趕到,外國媒體都驚呼:“中國醫院船救災比親兄弟還快!”
平時我們也不閑著。漁民出海受傷能呼叫“大白船”緊急救援,臺風天還能變身臨時避難所。南沙島礁的官兵以前看病靠“漂流瓶”——藥品補給靠船運,大病得回大陸。現在有了“絲路方舟”,駐島部隊頭疼腦熱不用愁,連闌尾炎都能船上做手術。去年“和平方舟”去非洲義診,光免費拔牙就干了上千例,當地人直呼“中國神仙”。
老百姓對咱們這“三兄弟”評價挺實在。軍迷老王說:“三艘醫院船,戰時保戰友,平時保百姓,這買賣太值!”漁民李姐樂呵:“以后出海受傷不怕了,直接呼叫‘大白船’!”學生小劉感慨:“原來醫院船還能當外交名片,牛!”說白了,咱們造船不是為了打仗,而是告訴全世界:中國海軍不光能打仗,更會護佑生命。
從“和平方舟”首開先河,到“絲路方舟”鎮守南海,再到我“吉祥方舟”北上布防,這三艘船就像定海神針。它們不僅是海軍戰斗力升級的標志,更是大國責任的體現。戰時救戰友,平時惠民生,國際顯擔當——這道理,擱誰都得豎大拇指。
那白底紅十字的船身上,印著的可不只是醫療設備清單,更是一個國家“生命至上”的信念,和“四海一家”的胸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