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中南海的一場會議上,眾人對授銜名單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有人覺得譚政是政治方面的干部,戰功并沒有多少,而四野中的核心將領劉亞樓是不是應該比譚政更有資格成為大將呢?這個時候周總理卻表示,如果四平戰役沒有譚政做的政治動員,又怎么可能有遼沈戰役中百萬民工的支援呢?那么在評銜大將的時候,到底應該考慮什么因素?而劉亞樓與譚政進行比較的話,他們誰是比較有資格被授予大將的呢?
1927年9月,譚政跟著毛主席去了井岡山,當時他是毛主席的首任秘書,可以說毛主席的不少重要講話,他都是記錄者,并且還見證了紅軍的興起。由于兩個人在起點上存在差異,所以他們的革命走向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劉亞樓出名是在反圍剿作戰的時候,當時他22歲,并且還是紅軍的師長,譚政在紅軍長征的時候,成為了紅一軍團的組織部長,主要負責對革命火種的編輯還有保留工作,而劉亞樓這個時候就帶著紅二師執行強渡烏江,并且是用竹筏為大部隊開路,將敵人的防線給撕開了。1942年,在延安的窯洞中,譚政正在書寫部隊政治工作問題的相關報告,這份文件是很受毛主席重視的。
在經過毛主席53處的修改之后,也就成為了軍隊里的規定,也讓部隊的發展更進一步。當時劉亞樓去了蘇聯進修,這次的經歷也讓他們二人發展的領域有著千差萬別。譚政一直都在整治工作中添磚添瓦,而且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
在陜甘寧邊區組織的訴苦運動,直接三天時間就將敵人變成了自己的戰士,而劉亞樓就在蘇聯進修空軍相關專業,而這也為他日后組建我國的空軍奠定基礎。可是在蘇聯的學習期間,也讓劉亞樓錯過了抗日戰爭,而這場戰爭譚政是全程參加,并且還立下了大功,而這也成為日后評銜的一個主要考量。
1946年的四平戰役中,有兩個指揮部的人員日夜不休的忙碌,譚政指揮的政治部指揮著十萬多人去運送傷員。而劉亞樓的參謀部更是設計出了三三制,還有一點兩面等經典的戰術,這也深受林彪的器重。
正是這樣的分工也順利完成遼沈戰役,劉亞樓帶著部隊攻打錦州的時候,就讓戰士們挖戰壕,縮短與敵人陣地的距離,這樣也就可以減少我軍沖鋒時不必要的損失,而譚政就發揮自己政治動員的能力,讓戰士們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還死死守住塔山,不讓敵人前進一步。而且這場戰役之后,四野中有95%的連隊都還保持著完整的建制,而這樣的結果自然離不開譚政所推行的運動。
1955年在全軍授銜的時候,譚政擔任總政的第一副主任,還兼任國防部的副部長,劉亞樓就是空軍部隊的首任司令,從他們的任職情況就可以看出,兩個人發展的道路不同。而在對這兩個人進行評銜的時候,中央考慮的重點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就說譚政,他絕對是政治工作中的典范,至于劉亞樓因為在國際環境的影響下,他的成就也就被制約了。不過這也不妨礙他們繼續為國家的建設做貢獻。雖然資歷上兩個人相差不大,可是就譚政與劉亞樓的發展上,譚政的發展更為穩定,而劉亞樓在建國后卻是跨領域去了空軍部隊,這也就對他的評銜有一定的影響。
在1955年將領進行評銜的時候,主要考量的就是將領在各個時期所擔任的職務,這一點譚政是比劉亞樓出色的。再就是在十位大將中,也必須有一個是政工方面的代表,那譚政授予大將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