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的語境下,本研究以《了凡四訓》舞臺化創演為切入點,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范式。通過建構“時空對話”式敘事結構,舞臺短劇以雙線并置的戲劇張力實現古典文本的當代轉化。這種創造性轉化不僅使“恥心、畏心、勇心”的道德覺醒機制具象化為可感知的戲劇行動,更將"知行合一,篤學致用"的校訓精神轉化為沉浸式教育情境中的具身認知實踐。作為“舞臺上的思政課”品牌矩陣的重要構成,該實踐通過角色代入、情境重構等戲劇教育方法,在傳統文化元典與青年生命體驗的跨時空共振中,構建出“價值引領-情感共鳴-行為內化”的美育思政新模態,為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思政教育轉化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路徑。
一、傳統典籍與現代思政的對話困境與創新路徑
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了凡四訓》是明代的勸善典籍,其中“命自我立”“改過之法”“謙德之效”等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吻合。然而,由于傳統古風文化與當代大學生思維模式存在天然隔閡,打破單向度說教的固有傳播模式,探索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青年精神世界的創新路徑,已成為亟待突破的核心命題。只有讓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界限,以更貼近青年認知習慣的鮮活姿態實現創造性轉化,才能真正激發其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的生命力與認同感。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美育課——《舞臺表演》課程改革著力于從“美育+思政”的突破口出發,由《了凡四訓》改編成古今穿越題材的舞臺劇,以“大學生主人公×袁了凡”的雙線索為引導,營造“傳統智慧觀照當下困惑”的對話場域,以“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為故事主線,以當代大學生在學業方面面臨的“壓力大”、人際方面面臨的“紛爭多”、價值方面面臨的“迷茫重”三大困擾為主題,通過戲劇的沖突來呈現傳統文化的“現代答案”,本文結合相關案例及理論,對這類舞臺劇在大學生思政教育踐行中的作用進行思考。
二、舞臺劇的創新形式: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時空對話
雙線敘述和跨時空呼應。話劇《蛻變》以“古代和當下”雙線敘述,用大學本科生與古代圣賢的對話展現傳統文化的啟迪現代生活。比如話劇將《了凡四訓》中的“立命”之學變成大學生對學業和人生前途的糾結,讓觀眾“時空穿越”中感知道德問題的恒長性,回應了《了凡四訓》“命自我立”的主動性,破除宿命論局限,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性。
實現美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舞臺實踐教學過程中將《了凡四訓》列為表演任務與學習目標,運用角色扮演、情景體驗,實現學生在藝術實踐過程中實現道德自覺。“立命之學”和生命主體性覺醒。劇中原《改過之法》章節所表達的“恥心、畏心、勇心”結合了班干部競選、考試作弊、網絡暴力、校園欺凌、電信詐騙等具體真實事例展開,通過“內心獨白+穿越對話”等形式給予學生鮮明的戲劇張力,將抽象的“改過”轉化為具象的具體行為舉止的自覺意識。劇中原楊思齊扮演的大學生在戲中處于“躺平vs內卷”的選擇處境,劇中袁了凡化身為“靈魂拷問者”穿越至當代向楊思齊講“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人生經歷,從被動“聽天由命”轉向主動“改變命運”,以此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引領與學習借鑒。
劇中設置“競選班長”中的功利性爭議、學術競賽中的團隊協作矛盾等情節,以袁了凡“隨緣濟眾”“讓美歸功"的處世智慧為鏡,引導學生在沖突中理解“利他精神”“謙遜品格”的當代價值。問卷調查顯示,91%的學生認同“積善”“謙德”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研究表明,藝術化表達能降低道德說教的生硬性,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認知轉化。
三、雙線敘事的教育價值:在“時空碰撞”中實現知行合一
立命之學:從宿命論到自我賦權。袁了凡以“命由我作”的命題沖擊先在的命定論,認為人可以通過為善去惡而自己做主來改變命運。在舞臺劇里,大學生人物通過“知行合一,篤學致用”踐行的是“立命之學”。“立命”的觀念符合新時代的青年自主意識,告訴他們可以通過在校內的學習與社會實踐主動負起自己應擔負的社會責任,而非被動地接受與承受。
改過與積善:道德修身的可操作性。《了凡四訓》提出“日日知非,日日改過”的修身方法,并通過“功過格”量化善行。舞臺劇將這一方法具象化為大學生日常行為的選擇場景(如考試誠信、人際互助),引導學生從“小善”入手,逐步積累道德資本。天津寶坻區“了凡善廉文化主題公園”以“善”字形布局傳遞積善理念,表明此類符號化設計可增強道德教育的直觀性。
謙德之效:個人修為的終極意義。劇中以“小人”與“君子”的對比來教育引導觀眾,最終發揮“小謙德”的功效,即以“小謙德”修養成“大謙德”,人物從“人不知而不慍”的“小謙德”到“君子心”的“大謙德”的轉化,這是符合“滿招損,謙受益”的中國傳統文化智慧,也是高校落實“三全育人”,要求道德教育必須兼及“知”“行”的本意。
情感共鳴驅動行為改變。舞臺劇通過戲劇沖突與角色代入,激發學生的恥心(如對作弊的羞愧)與勇心(如承認自己說謊的勇氣),將道德認知轉化為行動意愿。研究表明,情感體驗是“知”向“行”過渡的關鍵環節。
集體實踐與個體反思的結合。高校以舞臺劇為載體組織集體觀演與討論會,引導學生將劇情與自身經歷關聯。例如,劇中“積善之方”的十類善行,如“救人危急”“敬重尊長”被轉化為校園志愿服務項目,推動道德理念落地。
長期修身的制度保障。參考《了凡四訓》的“功過格”理念,結合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中“道德積分”模塊,可記錄學生日常善行并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這種制度創新將傳統修身方法現代化,形成可持續的德育模式。
四、反思與展望: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啟示
該劇首輪演出覆蓋全校2000余名學生,獲“省級高校美育優秀創新案例二等獎”“省級我為同學辦實事優秀項目獎”,但在推廣中也面臨創作成本較高、跨學科師資不足等問題。未來需進一步探索輕量化改編、線上線下融合展演等模式。
構建“文本解構—場景重構—體驗建構”的轉化模型。本研究提煉出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三階段模型:文本解構:提取《了凡四訓》中具普適性的道德范疇,如“善”“謙”;場景重構: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大學生可感知的生活場景,如學業、情感、社交;體驗建構:通過戲劇沖突、情感共鳴實現“認知—情感—行動”的三維提升。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追蹤舞臺劇的長期教育效果,并探索數字化技術(如虛擬現實)在道德情境模擬中的應用,以增強沉浸式體驗。可進一步拓展至“多模態敘事”“VR技術應用”“跨校聯合創作”等領域,持續探索傳統文化與數字時代青年的對話方式,為思政教育注入更多“傳統基因”與“時代氣息”。
從《了凡四訓》舞臺劇的實踐看,經典文本創造性轉化應尊重青年的求知方式和生活邏輯,以“古今互動”“藝術驅動”“實踐指向”疊加的方式,讓經典從“象牙塔”來到“大眾家”。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不僅是敘事形式的創新,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它證明,傳統智慧從未遠離現代生活,只需找到合適的“打開方式”,便能在青年心中激發出崇德向善、知行合一的生命動力。(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 李艷萍)
來源:點財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