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明星,走紅毯、拍戲、出唱片,現在的明星,下班得趕著發貨、帶貨、直播搶銷量。
黃子韜剛上線的衛生巾品牌就賣爆,謝霆鋒靠烤腸做到15億銷售額,吳彥祖教英語結果翻車,被網友罵到熱搜。
誰能想到,這屆明星搞副業竟然比拍戲還卷,比演唱會還拼,一個個恨不得轉行當企業家。
他們有的風生水起,有的灰頭土臉。
說到底,這不是娛樂圈轉型,這是明星們集體在副業戰場里,接受市場的公開考試。
01
黃子韜做衛生巾這件事,初聽讓人覺得有點離譜。
一個唱跳男藝人,突然跑出來說要做透明工廠,甚至愿意賭上個人信譽,原以為這只是一次炒作。
但事情發展的方向,卻完全超出網友的預期。
從3月開口說要做,到4月上線試用裝,再到5月正式開售,不到兩個月時間,黃子韜的“朵薇”衛生巾在直播間賣出80多萬單,銷售額破4000萬。
第一天上架即售罄,第二天黃牛在閑魚加價轉賣,就連他自己都在微博感慨:“感恩大家,我們不會辜負?!?/p>
在被全網唱衰的情況下,黃子韜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但真正值得深思的是,為什么一個被罵翻的項目,能在短時間內賣出這么多?
除了流量基礎,更重要的是,黃子韜不是來玩玩的,而是確實在用心做一件事。
他敢讓自己老婆試用,還在直播時展示工廠、公布原材料、強調可追溯系統,你可能不一定相信他有多專業,但你能感覺到,他真的是在較真。
這件事讓人看到一點,明星想把副業做好,不是靠臉,而是靠認真。
02
再看謝霆鋒。
別看他在娛樂圈是老資格大咖,拍戲、唱歌、綜藝全都不落下,但他搞副業搞得比誰都低調。
你可能不知道,他的“鋒味派”烤腸已經連續三年銷量全國第一了,累計銷售15個億。
15億是什么概念?不是帶貨,是實際賣出去的貨。
而謝霆鋒幾乎沒怎么吆喝過,營銷做得極克制,品牌宣傳主打原材料實拍,高比例豬肉含量和真實口感測試。
他的邏輯很清楚,用娛樂圈的人設吸引第一波流量,但能不能留下用戶,得看產品自己爭不爭氣。
所以盡管他的烤腸一根4.5元,比市面上貴,但依然復購率極高。
你說他聰明嗎?他不過是選了一條最不性感、但最穩妥的商業路徑,把每一根烤腸當產品,而不是IP衍生品。
這可能才是明星副業最該學的。
03
但不是每個明星都這么穩。
比如吳彥祖,他選擇的是帶著帥臉賣知識。
英語課開售前,宣傳打得震天響,AI虛擬、真人錄制、內容實用、發音地道,一節課只要幾塊錢。
結果一上線,被網友集體吐槽,吳彥祖本人每節課只出現5分鐘,剩下時間都由不知名老師講,AI語音太機械,沒情緒。
有人憤怒喊話:“是你賣課,不是你代言!”
問題不是課程內容,而是用戶心理。
當你拿“吳彥祖”這個標簽賣英語,用戶期待的就是吳彥祖“親授”。
可你交出的產品,是“用他做引子,其他人主講”,那就別怪大家憤怒了。
明星副業翻車,一半死在對用戶心理的誤判。
很多人以為,只要有名就能賣貨,實際上,當你打著個人IP去賣服務或產品時,用戶是拿你當責任人看的。
副業不是“藝人發發票”,而是“品牌主親自站臺”。只要出問題,群眾直接找你,不會找背后的團隊。
04
更典型的還有歐陽娜娜賣浴袍,標價988元,被扒出成本不到100塊。
還有薛之謙、鄭愷等明星開火鍋店,起初熱鬧非凡,后來陷入加盟風波、維權亂象,口碑迅速反轉。
這說明一個問題,副業不是流量提款機,而是慢慢還賬的長期工程。
你的名字能吸引第一批顧客,但第二批、第三批,是不是還來,就看你產品靠不靠譜了。
市場是公正的,你給大家什么,大家就回報你什么;你糊弄大家,遲早自己會被罵出局。
今天的明星,不再是過去那種“住別墅、拍大片、偶爾代言一下”的生活了。
他們和普通創業者沒太大區別,也要盯工廠、選品、做直播、回客服,也要擔心斷貨、輿情、產品評分、退貨率。
流量是一時的,但口碑是一生的。
你可以靠人設起步,但如果真想靠副業長久,那就必須用做產品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細節。
謝霆鋒做到了,所以能賣15億烤腸;
黃子韜正在努力,雖然被嘲,但他敢推自己用的衛生巾,也算真誠;
而那些想著割一波韭菜就走的,注定曇花一現。
畢竟這年頭,網友買單可以很快,不買單也絕不手軟。
未來明星副業的真正分水嶺,是這句話,你能不能拿自己當責任人,而不是名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