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心有行星在形成。
銀河系中心分子區的極端環境中竟然存在著原行星盤。這是ALMA觀測到的一個原行星盤,但與本次研究無關。
ESO / ALMA
一個由北京大學、上海天文臺和德國科隆大學天文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近日宣布,他們在銀河系中心分子區發現了原行星盤。這一發現向現有理論發起了挑戰。
原行星盤是行星的產房。新生的行星會從環繞著年輕恒星的氣體塵埃環中誕生。這些結構的寬度通常在幾百天文單位以上,它們的存在標志著行星系統的形成仍處于最早期階段。在原行星盤內,微小的塵埃顆粒互相碰撞并粘合在一起,逐漸變大形成礫石,最終通過所謂的“核吸積”過程形成行星的胚胎。隨著這些行星的胚胎逐漸長大,它們會在原行星盤內清掃出多條環狀或螺旋狀的縫隙,通過強大的望遠鏡觀測這樣的縫隙,可以得知原行星盤中可能存在著年幼的行星。
研究人員對銀河系中心附近的3個分子云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細致的勘查,在這些迥然不同的環境中,他們發現了至少500個內部孕育著恒星的致密核心,且其中至少有300個孕育著原行星盤。該研究顯示,恒星的孕育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星系環境中進行,即便在銀河系中心的極端環境中也是如此。
在銀心中央分子區探測行星系統極為困難,因為它們距離遠,亮度低,同時又受到濃厚的塵埃遮掩。研究人員動用智利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陣列(ALMA),進行了高分辨率成像。這使得他們能夠對170億天文單位之外寬度只有1000天文單位的結構進行觀測。使用所謂的雙波段成像技術,研究人員成功獲取了與觀測目標的溫度、塵埃和結構有關的寶貴數據。
觀測結果令人吃驚。他們發現有超過70%的致密核心比預測的更“紅”,而這意味著原行星盤的存在在該區域是一個普遍現象。
針對這一異常的偏紅現象,研究人員認為存在兩種可能。一是這些核心內含較小但較厚的結構,這些結構可能是會吸收較短波長光的原行星盤;另一種可能這些核心包含了異常巨大的塵埃顆粒,這些顆粒源自盤內,并隨原恒星的物質流向外排出。
無論哪種情形都表明,銀心區域原行星盤的分布是廣泛的。這一結果向早先其他學者對這些致密核心結構的理論假設發起了挑戰。研究人員指出,僅在3個中央分子區云團中,就存在著超過300個正在發育的行星系統。
原行星盤在銀心附近紊亂高壓環境中依然能夠存在,表明行星的基本構件即使在銀河系最極端的角落也能涌現。研究人員期待未來能夠借助新的望遠鏡作更加深入的勘查,以了解這些早期的原行星盤最終是否能夠演化出完整的行星系統,以及這樣的演化進程究竟與我們所知的有什么不同。該研究標志著人類在認識行星系統演化的多樣性方面邁出了巨大一步。
參考 A multitude of protoplanetary discs detected in the galactic centre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840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