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人類肉眼可見的恒星、行星、星系等普通物質,僅占宇宙總質能的 5%。如同冰山一角,剩余 95% 的宇宙組成,被暗物質與暗能量這兩種神秘力量主宰,它們無形無相,卻決定著星系的聚散與宇宙的命運。
2023年7月發射的歐幾里得望遠鏡,雖然不直接捕捉暗物質與暗能量,但是會通過它們作用于可見物質的 “痕跡” 展開研究,暗物質如 “宇宙膠水”,憑借引力維系星系結構,暗能量則似 “宇宙推手”,驅動星系加速遠離,兩種力量的角力,塑造了星系的分布、形狀與演化軌跡。
雖然截至目前,歐幾里得僅完成1%的觀測任務,但是它繪制的宇宙地圖已經立大功了,其中英仙座星系團的影像尤為關鍵,這個距地球2.4億光年的龐然大物,包含 1000 個星系及10萬個背景星系,其可見物質質量無法支撐引力束縛,暗物質的 “膠水” 作用在此得以印證。
2023年9月,歐幾里得捕捉到罕見的愛因斯坦環,距離地球 5.9 億光年的 NGC 6505 星系,憑借引力將 44.2 億光年外星系的光線扭曲成完美環狀,這種強引力透鏡效應,印證了大質量物體扭曲時空的特性,成為研究暗物質分布的關鍵工具。
截至目前,科學家已通過歐幾里得數據發現 500 個新引力透鏡案例,預計 2030 年任務結束時,這一數字將超10萬,為現有數據的 100 倍。
科學家認為,暗能量在宇宙 96 億歲時(約當前年齡 70%)達到強度峰值,此后影響力減弱10%,這意味著宇宙膨脹雖仍在加速,但暗能量正 “松開油門”,若其持續減弱并轉為負力量,宇宙可能從膨脹轉為收縮,最終以 “大擠壓”(大爆炸鏡像)終結,而非預期的 “大凍結”。
在追溯未來的同時,科學家亦在解碼宇宙起源,智利阿塔卡馬望遠鏡捕捉到宇宙38萬歲時的影像,這是大爆炸后等離子體消散、宇宙首次透明的階段,畫面中氫氦云團密布,成為恒星與星系的 “建筑材料”,其信號穿越 130 億年抵達地球,堪稱宇宙大爆炸后的第一縷光。
未來隨著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功率不斷加強,也許物理學家能在地球上復現宇宙大爆炸時的能量水平,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地球有可能會因為粒子對撞的能量產生黑洞,從而被黑洞撕碎吞噬,雖然物理學家們一再保證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但這只是因為目前的技術不夠發達而已。
如果未來環繞地球赤道建造對撞機的話,完全能產生媲美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密度,到時候不論是微型黑洞還是真空衰變,都不是人類文明能承受的,所以最理想的對撞機建造場所,應該是遠離地球且遍地都是材料的小行星帶,真空環境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證沒有其他粒子干擾實驗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