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了,真不敢讓人相信。
前陣子還活躍在大家面前的她,因為癌癥,永遠地離開了。
“國民媳婦”朱媛媛
提起朱媛媛,那真是老百姓心坎里的一位好演員。
1974年,朱媛媛出生在山東青島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據說從小就自帶喜感,是家里的開心果。
誰能想到,當初那個可能只是愛模仿大人的小姑娘,
因為一部鞏俐的《紅高粱》,心里就種下了演員夢的種子。
后來,她憑借自己的努力和那么點老天爺賞飯吃的天賦,
硬是考進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明星班,同學里有辛柏青、劉敏濤、李乃文這些日后響當當的名字。
1997年畢業后,她順利進入中國國家話劇院,成了一名實打實的一級演員。
朱媛媛的戲路,真是“長”在了咱老百姓的審美點上,那叫一個“接地氣”。
“國民媳婦”這頂帽子,她戴得穩穩當當,而且是觀眾心甘情愿給戴上的。
她和同為演員的丈夫辛柏青,是演藝圈里一對令人羨慕的模范夫妻,
育有一女,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所以,朱媛媛這樣一位正值藝術盛年、深受觀眾喜愛、
仿佛就是我們“身邊人”的演員突然離開了,那帶來的震驚和失落感,絕對是難以估量的。
這不僅僅是演藝圈少了一位好演員,
更是無數從她角色中汲取過溫暖和力量的觀眾,心中會空掉一大塊。
15歲患癌少年的最后合影
最讓人心頭一揪的,莫過于四川南充那位年僅15歲的初三男孩。
本該是憧憬著暑假、期待著嶄新高中生活的年紀,卻因為身患兇險的腫瘤,生命永遠停留在了16歲生日前夕。
更讓人淚目的是,在他病重住院期間,為了不讓他錯過人生中重要的畢業照,
他的班主任和全班六十多個同學,自發組織,將畢業照的“拍攝地”搬到了醫院的廣場上。
當所有同學排列整齊,重病的他被醫護人員小心翼翼地推出來,和大家一起在鏡頭前留下笑容,
那一刻,閃耀的是超越課本知識的人性光輝,是師生情、同學誼最純粹、最動人的模樣。
無數網友為之動容,稱這是“德育最高的一課”,是生命教育最生動的課堂。
然而,命運有時就是這般殘酷,男孩的父親在無盡的悲痛中透露,
兒子在拍完合照的第二天凌晨悄然離世了。
但他會永遠珍藏那張特殊的合影,那是兒子短暫生命中,
來自集體最溫暖的定格,也是一份永不褪色的愛與記憶。
英年早逝的歌唱家喬鵬飛
年僅四十出頭的歌唱家喬鵬飛老師,突然就走了,
讓許多熟悉他、喜愛他歌聲的人都感到震驚和難以接受。
他可是根正苗紅的科班出身,一位真正的音樂才子,
曾師從我國聲樂界泰斗金鐵霖教授和馬秋華教授,
自己也是難得的音樂碩士,曾任總政歌舞團的聲樂演員,
其民族唱法尤為出色,嗓音醇厚,情感飽滿。
他是中央電視臺多檔音樂欄目的常客,像《歡樂一家親》、《我為偉大祖國站崗》這些歌曲,
都曾因他的深情演繹而廣為流傳,溫暖過無數人的心房。
就在去年年底,他還精神矍鑠地出現在公開課上,與大家分享音樂的魅力,
誰能想到,僅僅幾個月之后,便是天人永隔,陰陽兩界。
他的歌聲會永遠回蕩在我們記憶的音符里,但歌者已逝,
留給中國樂壇和廣大聽眾的是深深的惋惜與懷念。
送別“西藏趙本山”扎西頓珠
在遙遠的雪域高原,一位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的藝術家也悄然落幕。
西藏自治區話劇團傳來噩耗,著名表演藝術家扎西頓珠老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離世,享年僅僅71歲。
扎西頓珠老先生是國家一級演員,在西藏戲劇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多才多藝,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被同事和觀眾親切地譽為“西藏的趙本山”,
足見其在當地百姓心中的分量和藝術魅力。
他1954年出生于西藏一個貧困家庭,為了改變命運,也為了心中的藝術夢想,
他不遠千里來到上海戲劇學院學習,這段求學經歷也成為他藝術人生的重要基石。
學成之后,他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投身西藏的文化建設事業,成為了西藏自治區話劇團的表演主力軍。
四十余載的藝術生涯中,他在話劇舞臺和影視劇中塑造了無數經典角色,為西藏的文化藝術繁榮貢獻了一生。
隨著年歲漸長,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最終還是告別了他摯愛一生的舞臺。
他的離去,是西藏戲劇界的一大損失,也帶走了一代人關于雪域高原的戲劇文化記憶。
演員隋永清與宋慶齡的不了情
還有一位與藝術和一段特殊歷史緊密相連的女性,就是老演員隋永清,
在與病魔頑強抗爭后,于5月18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
隋永清不僅是原北京電影制片廠的演員,曾在《海囚》、《小花》、《霸王別姬》等多部經典影片中留下過她的身影,
塑造過諸如《小花》中的丁梅、《海囚》中的女主角姚紅,《霸王別姬》里的小豆子娘等角色,
她更有著一個特殊的身份,她是宋慶齡先生警衛秘書長隋學芳的女兒,
自幼在宋慶齡身邊長大,被宋慶齡視若己出,是宋先生名副其實的養女,兩人情同母女。
宋慶齡先生去世后,隋永清悉心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宋先生生前的珍貴物品和文物,
并在2011年成功開辦了“遺愛長留,隋永清藏宋慶齡文物展”,
讓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珍貴文物得以重見天日,也讓更多人能夠近距離,了解和緬懷宋慶齡先生的偉大人格和不朽功績。
隋永清女士的一生,既有作為演員在銀幕上塑造角色的光彩,
也承載著一份傳承歷史情感與文化記憶的厚重責任。
據其子王化在訃告中透露,母親是在醫院第一期化療期間,經搶救并轉入重癥監護室后,
未能恢復生命體征而離世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母親深深的懷念與無法言喻的悲痛。
救援英雄孫振海的生命絕唱
在平凡的崗位上,也有英雄的光芒在燃燒殆盡后悄然熄滅,
根據新聞5月19日的消息,云南藍天救援隊的創始人孫振海隊長,因病救治無效不幸去世,年僅54歲。
這位聽起來就讓人肅然起敬的救援英雄,其實是一位遼寧漢子。
2011年,云南盈江發生地震,孫振海以志愿者的身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緊張的救援隊伍中,
也正是在那時,他與藍天救援隊結下了不解之緣。
之后,他懷著一腔滾燙的熱血和對生命的敬畏,在云南發起并成立了藍天救援隊,
從此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這項與時間賽跑、與死神博弈的崇高事業中。
在過去的14年時間里,他帶領著他的隊伍,無數次出現在國內外重大災害的救援一線,
總能看到他和他隊員們橙色的身影。他們從死神手中搶回了無數鮮活的生命,挽救了無數瀕臨破碎的家庭。
然而,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和巨大的精神壓力,慢慢侵蝕著這位鐵漢的健康,
他曾多次突發腦梗。即便后來因身體原因退居二線,參與幕后指揮工作,
他的心也從未離開過救援前線。
最終,這位曾無數次將別人從死亡線上拉回的英雄,卻因突發心梗,
倒在了他為之奮斗不息的崗位上。
他的離去,讓無數網友自發在網絡上留言悼念,
緬懷這位用生命踐行“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平凡英雄。
送別微波遙感專家李春升教授
在我國尖端科技領域,同樣傳來令人扼腕的消息。
5月1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布訃告,
我國著名的微波遙感領域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李春升教授,
在赴安徽合肥參加學術會議期間,不幸與世長辭,享年63歲。
李春升教授是我國微波遙感領域多個核心專家組的副組長、專家,更是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
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我國的航天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李春升教授積極投身雷達與導航專業,
多年來始終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先后主持了一系列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
為我國跨越式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重大貢獻,一步步將中國航天科技推向了世界前列。
然而,正如訃告中所言,由于近些年不斷消耗心血,李春升教授的身體已經多次發出警告,
但他依然以驚人的毅力戰斗在科研一線。
他無比熱愛北航,始終關心學校發展,將畢生心血都傾注在了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上。
他的溘然長逝,是中國科研界和教育界的一大損失。
每一次告別,都是一次深刻的警醒,讓我們更加敬畏生命的無常,也因此更加懂得熱愛生活的日常。
唯有握緊手中的每一縷陽光,珍惜眼前的每一個人,
用心去創造和體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才不負這僅有一次、無法重來的生命旅程。
愿逝者安息,生者前行,帶著他們的那份熱愛與未竟的夢想,更好地活下去。
【信息來源】
澎湃新聞2025-5-21
京報網2025-5-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