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美俄元首的跨國電話接通。特朗普與普京的這場2小時17分鐘的對話,被稱為"俄烏戰爭以來最具戲劇性的外交事件"。當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俄烏將立即啟動停火談判"時,基輔的防空警報仍在夜空回蕩。這場被包裝成"和平序幕"的通話,實則是美俄利益交換的臺前表演,更是俄烏矛盾激化的縮影。但一切可能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簡單,雙方可能都在“畫餅”。
普京在通話中拋出的"和平備忘錄",成為特朗普最得意的"談判成果"。這份備忘錄中的文件包括解決危機的原則、停火時間表及臨時停火條件,但俄方刻意模糊了"立即停火"的核心訴求。正如土耳其談判的教訓,俄羅斯拒絕無條件停火30天,此次僅同意"在達成協議前提下討論停火",本質仍是以軍事優勢換取談判籌碼。特朗普急于宣布"立即啟動談判",卻回避了俄方"北約退群、烏去軍事化"的前置條件,這種選擇性解讀,暴露出其急于求成的商人思維。
而普京比較聰明的一點是,他提出了特朗普最感興趣的一點,戰后重建這塊“大蛋糕”如何分配。普京表示"俄羅斯愿與美國開展大規模貿易",直擊特朗普的商業神經。從能源合作到基礎設施重建,普京勾勒的"戰后紅利",與特朗普團隊此前提出的"烏克蘭重建由美國企業主導"形成微妙呼應。但這種隔空畫餅的致命傷在于。和平尚未實現,利益分配已埋下隱患。當美俄討論戰后生意時,烏克蘭人還在前線流血。
但與以往"美俄決定一切"的不同,特朗普此次罕見地在通話前后兩次聯系澤連斯基,并拉歐盟領導人舉行1小時43分鐘的集體會議。這種轉變并非出于善意,而是現實壓力的產物。土耳其談判的失敗,烏軍在南線反攻受挫,迫使美國不得不重新評估"拋棄盟友"的風險。但即便如此,特朗普仍不忘威脅"退出進程",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法,符合美國外交風格。
當特朗普在白宮興奮地計算"和平紅利"時,基輔的立場卻如鋼鐵般冰冷。澤連斯基在通話后12小時內連發三條聲明:必須實現停火、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以及美國“不要在沒有烏克蘭參與的情況下對與烏克蘭相關事宜做出任何決定”。這種強硬態度,源于三個致命分歧:
俄方堅持的"北約永不東擴""烏克蘭去軍事化",本質是要將烏淪為"緩沖國";而烏方要求的"俄軍完全恢復1991年邊界",觸及俄戰后最大利益。克里米亞的法理地位與烏東親俄地區的控制權。這種地緣政治的零和博弈,讓任何妥協都可能引發國內政治地震:普京若放棄烏東,將面臨民族主義勢力的反噬;澤連斯基若割地求和,極可能重蹈阿富汗加尼政府的覆轍。
特朗普團隊的如意算盤是:用經濟合作換取俄羅斯軟化立場,同時借停火之機收割烏克蘭稀土資源。但歐洲的擔憂更為現實,德國總理默茨在集體通話中警告:"任何沒有明確撤軍路線圖的停火,都可能成為新的馬其諾防線。"這種分歧在能源領域尤為明顯:美國液化天然氣對歐出口激增,而德國仍有43%的工業天然氣依賴俄羅斯,經濟利益的分化導致歐美難以形成統一陣線。
盡管特朗普宣稱"和平窗口擴大",但戰場數據揭示殘酷現實:5月前兩周,俄軍在紅軍城方向投入8個旅級戰斗群,烏軍則在南線集結12萬反攻部隊。這種"邊打邊談"的模式,本質是雙方都未取得決定性優勢的無奈選擇。俄羅斯需要喘息時間重組部隊,烏克蘭則等待北約遠程武器到位。正如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所言:"停火協議的有效期,取決于下一輪攻勢的結果。"
特朗普的"商人外交"在俄烏問題上暴露致命缺陷,他既想扮演"和平締造者",又不愿放棄對烏的軍事控制。一方面承諾"不缺席談判",另一方面堅持"對俄制裁保留選項";一邊鼓勵烏方"大膽談判",一邊暗示"美國不可能無限援助"。這種矛盾姿態,讓基輔感到被背叛,讓莫斯科懷疑其誠意,最終可能導致"兩邊不討好"。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14年明斯克協議的教訓殷鑒不遠,當大國在談判桌前瓜分利益時,前線士兵的鮮血仍在流淌。特朗普的"和平秀"或許能暫時緩和輿論,但真正的和平,需要解決三個根本問題:俄羅斯的安全焦慮如何化解?烏克蘭的主權尊嚴如何保障?美國的霸權思維如何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