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是省會城市,聚集著較為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高大上”的科技創新資源轉化為看得見、能量化的產業發展動能?
依靠改革,是南昌市給出的答案。
今年年初,南昌市以新年“第一會”的形式,召開深化實施“8810”行動計劃暨科技創新推進大會,釋放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信號。聚焦電子信息、航空、汽車及裝備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需求,南昌市找準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8810”行動計劃等對應的科技“插口”,強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整合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潛能、提升創新效能,推動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動能。
借助高端“外腦”:攻關有力度,協同見成效
每逢周末,劉俊宇從南昌乘高鐵去同濟大學嘉定校區“趕課”,成為他南昌和上海“雙城生活”的常態。
劉俊宇碩士畢業后入職江鈴新能源汽車公司。如今他在同濟大學讀博深造,得益于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究院與同濟大學、江鈴集團創新打造的在職研究生培養模式。而他的博士畢業論文方向,也是從工作實踐中提煉而來。
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是由同濟大學與南昌市政府共同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截至目前,該機構不僅為江鈴集團培養9名工程博士和116名工程碩士(含在讀),還與企業深度協同,取得多項關鍵成果——智駕網聯研究所與江鈴股份、江西五十鈴等整車廠協同,開發高性能自動駕駛軟件及電子電氣架構等,實現合作項目合同額超3000萬元……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對于急需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南昌來說,借助“外腦”,合作共建研發機構提升創新能力,既是務實之舉,也是破局之道。
由省政府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共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研究院,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南昌,科研團隊能圍繞區域特色自主規劃技術路線與研發投入,集中優勢資源開展應用型成果的研發和轉化。”北航江西研究院院長彭翀表示,該院聚焦航空發動機等前沿技術,在高端數控機床、三維工業CT系統等“卡脖子”領域實現了突圍,已孵化出江西銳威、中發天信等硬核科技型企業。
眼下,南昌市已擁有7家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通過與本土產業深度融合,它們正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
植入創新“基因”:平臺更優質,企業扛主責
初夏時節,南昌瑤湖水草豐美。湖西岸,作為瑤湖科學島一期項目的核心,南昌實驗室、聯創光電高溫超導可控核聚變等項目建設正酣,400余名工人有條不紊地工作。
這是南昌市調整優化組建重大創新平臺的一個火熱場景。
“我們聚焦光電、航空和新材料等未來產業創新賦能需求,努力將瑤湖科學島打造為全省科技創新的核心承載區。”南昌高新區科經局局長謝波向記者介紹。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離不開高水平的科技供給。而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在于科創平臺的建設。
錨定“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南昌市通過聚焦航空、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需求,建設全省首個國家實驗室江西創新中心——太行國家實驗室江西創新中心和全省首家省實驗室——南昌實驗室,為產業發展注入核心動能。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已實現年營收1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為全市重點產業發展裝上了“最強大腦”。
平臺做“加法”的同時,也刀刃向內做“減法”。“我們正有序開展平臺清理工作,撤銷淘汰一批研究力量弱化、無重大創新成果、不符合新要求的市級研發平臺,把資源都用在刀刃上。”南昌市科技局副局長胡輝勇說。
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個地方創新活躍度的重要指標。今年南昌市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于不久前印發了《南昌市“一企業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務行動實施方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該行動在全市構建“一企業一博士”“一產業鏈N團隊”的服務模式,協助梳理解決重點產業鏈發展過程中的行業重大需求或產業關鍵技術難題,推動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
目前,該市共有國家級科創平臺9個、省級平臺155個、市級平臺522個,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852家。這些平臺、企業圍繞江西所需、南昌所能,全力打造具有省會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
寫好產業“文章”:搭臺又轉化,加速更突破
為深入實施省會引領戰略,南昌市根據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制定了“8810”行動計劃。
創新鏈和產業鏈如何實現無縫對接?南昌市科技局成果轉化與合作科科長王榮獻認為,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才能形成生產力。
由于商業信息保密等因素,不少企業不愿公開自身的科技需求。“我們就沉下去一個個對接,做好‘中間人’。”南昌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邀請在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主動上門挖掘需求,幫不少企業成功解決了實際問題。“以前企業不提科技需求,現在都積極對接。”王榮獻一語道出變化。
晶能光電生產車間
成功對接的背后,一方面是理念之變:該市針對科技管理體制的“痛點”,打破傳統“申報—評審—立項”的流程,讓市場和企業成為創新需求“出題人”。另一方面,在駐昌重點高校增設6個技術合同登記機構,全市技術經紀人突破2000名,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政府不僅要搭臺做好“中間人”,也是“引導人”。南昌市與省科技廳共投入1600萬元經費,共同設立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南昌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帶動該市企業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鏈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2024年就立項18個。
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正走出實驗室,為南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添磚加瓦。目前,南昌市完成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突破9300項,技術合同登記額達666.7億元。今年一至四月,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2414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約109.5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53.3%和189.6%,推動制造業“8810”行動計劃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加速突破。
從借助高端“外腦”到打造科創平臺,再到做好轉化文章,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的難題,正在南昌的改革創新中尋找破解之道。
來源:大江網-江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