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夏日,一位22歲的軍人用自己的熱血和無畏感動了整個國家。
在從云南返回部隊的長途汽車上,他面對四個持刀搶劫的歹徒,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即使身上被刺中14刀,腸子流出體外,仍然堅持追擊50多米才倒下。
這位英雄就是徐洪剛。如今三十多年過去,當年的英勇戰士現在過得怎樣?他的生活軌跡又經歷了哪些轉變呢?
一、生死對抗:22歲軍人的英勇瞬間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93年8月17日。
探親結束后的徐洪剛正乘坐長途車返回濟南軍區某部。
午后車廂內乘客昏昏欲睡,誰也沒有注意到有四個歹徒正在對一名婦女實施搶劫并意圖施暴。當歹徒開始拉扯婦女時,一聲怒吼打破了沉寂:“住手!”
起身制止的是徐洪剛。這個身高1.75米的年輕人雖然穿著便裝,卻散發出軍人特有的威嚴。
歹徒見他獨自一人,先是揮拳攻擊,隨后同伙拔出匕首,一場力量懸殊的搏斗就此展開:徐洪剛成功制服兩名歹徒后,另外兩人用刀瘋狂砍刺,14刀過后,他的胸口和腹部鮮血直流,甚至部分腸子都流了出來。
即便如此,當歹徒跳窗逃跑時,他仍忍著劇痛沖出車門,在公路上踉蹌前行50多米,直到遇到路過的一位稅務局副局長詹本方才暈倒。
“當時心里只有一個想法:不能讓壞人跑了。” 徐洪剛后來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語氣平靜得就像在講述一件普通的事情。
經過醫院搶救,他的右肺被刺穿,胸腔積血達2000毫升,歷經4小時手術才脫離生命危險。
消息傳出后,全國掀起向他學習的熱潮,他榮獲了“見義勇為英雄戰士”“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并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信息來源:《解放軍報》
二、從“硬骨頭戰士”到“知識型軍人”
實際上,徐洪剛的英勇并非偶然。1971年出生在云南彝良縣農村的他,從小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1990年參軍后,在以“鐵軍”著稱的濟南軍區54集團軍某師,他每天比別人早起一個小時鍛煉身體,別人跑5公里,他就跑10公里。
別人練習一次戰術動作,他就練三次,入伍第一年就因訓練成績優異被評為“優秀士兵”。
與歹徒搏斗事件后,徐洪剛并沒有滿足于已有的榮譽。
他深知新時代的軍人不僅需要體力,更需要知識的支持。
1994年,部隊保送他進入濟南陸軍學院深造。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白天認真聽理論課,晚上熬夜背英語單詞,甚至為了弄懂一個戰術模型,常常查閱資料到深夜。
“剛開始學高等數學的時候,簡直像聽天書一樣,但我就不相信自己學不會。” 他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從通信兵到步兵指揮專業的轉型,以全優成績畢業。
之后,他又先后進入南京政治學院學習,從大專讀到本科,最終取得了碩士學位。
在南京學習期間,為了攻克英語難關,他每天只睡4個小時,跟著70多歲的老翻譯逐句鉆研課文,最終不僅通過了英語六級考試,還能流暢閱讀外文軍事資料。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軍人的堅韌不僅體現在訓練場上,也體現在知識的學習中。”
三、三十年軍旅生涯:從基層到邊疆的堅守
傷愈歸隊后,徐洪剛的軍旅生活進入了新的階段。
他從普通戰士逐步成長為基層軍官,先后擔任排長、指導員、團政治處副主任等職務。
無論身處哪個崗位,他始終保持著“拼命三郎”的作風:1998年長江抗洪,他帶領連隊在大堤上連續奮戰七天七夜,雙手被沙袋磨出血也不肯離開一線。
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動請纓深入“死亡大峽谷”運送物資,背著30公斤重的沙袋在淤泥中跋涉,膝蓋舊傷復發卻堅持走完10公里山路。
2018年,已經47歲的徐洪剛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申請調往西藏昌都軍分區任職。
這片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域高原,氧氣含量僅為內地的70%,許多年輕戰士都難以適應,更不用說曾經身負重傷的他。
“我是軍人,哪里需要我就應該去哪里。” 他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踏上了高原之路。
在昌都的日子里,他走遍了轄區內所有的邊防哨所,深入了解戰士們的生活和訓練情況,即使多次因高原反應暈倒,也從未退縮。
四、退役后的另一種“戰斗”
2022年,服役滿32年的徐洪剛正式退休了。
但他的“戰斗”并未停止,這些年,他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從2011年起,他發起了“1+1助學”活動,先后資助了200多名貧困兒童上學,每月從退休金中拿出2000元作為助學金。
“我小時候家里窮,差點沒機會讀書,不能讓孩子們再走我的老路。” 他經常親自到山區走訪,為孩子們送去學習用品,甚至幫助他們聯系就業渠道。
在部隊時,徐洪剛就熱愛寫作,退役后更是筆耕不輟。
他撰寫的《假如雷鋒活著》等文章被編入軍隊教材,還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如今,他經常到學校、企事業單位作報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軍人的使命與擔當。
“有人問我,當年怕不怕死?我說,穿上軍裝的那一刻,就把生死交給了國家。” 他的報告樸實無華,卻總能深深打動聽眾。
信息來源:《新華社》
五、英雄背后的平凡人生
脫下軍裝的徐洪剛,生活中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鄰居。
他喜歡在小區里和鄰居們一起下象棋,偶爾陪妻子逛菜市場,周末還會帶著孫子去公園玩耍,給孩子講當年當兵的故事。
但在家人眼中,他依然保持著軍人的習慣: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跑步,家里的物品永遠擺放得整整齊齊,甚至連疊被子都要疊成“豆腐塊”。
提到過去的榮譽,徐洪剛總是擺擺手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強多了。”
但談到現在的生活,他眼神中透著滿足:“我這輩子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參軍,最驕傲的事情就是做了軍人該做的事。雖然身上留下了14道傷疤,但每一道疤都是我與自己的較量。”
結語:一個英雄的“平凡”之路
從與歹徒英勇搏斗的熱血青年,到扎根邊疆的軍隊干部,再到投身公益的退休老兵,徐洪剛用30年的時間詮釋了什么是“軍人本色”。
他的故事沒有驚世駭俗的傳奇色彩,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與責任。
正如他常說的那樣:“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無數個選擇累積而成的。” 在和平年代,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或許正是英雄主義的最佳體現。
信息來源:《北京周報網》
今天,54歲的徐洪剛依舊活躍在公益前線,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真正的英雄永遠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而是在歲月的沉淀中愈發閃耀。
他的事跡讓我們明白:所謂英雄,不過是普通人關鍵時刻選擇了勇敢,在平凡的日子里選擇了堅守。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并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