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總理去世后,鄧穎超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個黑色的小皮夾。
打開一看,里面只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背面寫著“爹爹遺照”四個字。
這張照片和這四個字,成了周總理一生中最隱秘、最沉重的情感寄托。
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父親
周總理的父親周貽能,1874年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
那時候,紹興可是個出人才的地方,周家也算有點名氣。16歲的周貽能考中了秀才,這在當時可是件挺光榮的事兒。
家里人都盼著他能繼續考下去,走科舉那條路,混個官當當??伤皇悄菈K料,也不喜歡官場那一套,索性就不考了。
周貽能17歲,和萬冬兒結了婚。萬冬兒是淮安人,家里條件一般,但人挺勤快。
婚后幾年,他們生了三個兒子,周總理是老大。日子本來過得還算平穩,可到了1907年,萬冬兒突然去世,把整個家都打亂了。
那年周總理才9歲,家里一下子沒了主心骨。周貽能一個大男人,帶著三個孩子,日子過得挺艱難。
萬冬兒走后,周貽能得一個人撐起這個家。他沒啥大本事,也沒啥野心,就靠著在衙門里抄抄寫寫,或者給人當個小賬房,賺點微薄的收入。
生活緊巴巴的,但他還是咬著牙把孩子拉扯大。
1910年,他聽說東北那邊教育好,就咬咬牙把12歲的周總理送去那兒讀書。這對他來說可是個大決定,畢竟家里窮,能供一個孩子讀書已經很不容易了。
父子情深,卻總隔著點啥
周總理和周貽能的父子關系,說不上特別親密,但也絕對不冷漠。早年家里窮,周總理小時候跟著父親顛沛流離,吃過不少苦。
母親去世后,他和父親的感情更多是靠著一種責任和依賴維系著。
周貽能雖然沒啥大能耐,但對周總理的教育還是挺上心的。送他去東北讀書,就是希望他能有點出息,別像自己一樣窩在小地方混日子。
1924年,周總理從國外回來,父子倆終于團聚了。
這時候周總理已經不是那個懵懂的小男孩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投身革命。
周貽能雖然不太懂兒子干的事兒,但還是挺支持他的。
周總理在上海搞地下工作,周貽能也跟著去了,幫著打打下手,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兒。
抗戰爆發,父子倆在武漢又碰上了,后來一起去了重慶。
那幾年,他們見面的機會不多,但每次見面,周貽能都挺欣慰,覺得兒子干的事兒有意義。
不過,這父子倆的關系,總有點說不出的距離。周總理忙著革命,全國到處跑,周貽能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倆人聚少離多。
1942年,周貽能在重慶去世,周總理當時正忙著抗戰的事兒,沒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
這事兒對他打擊挺大,后來他提起父親,總有愧疚的感覺。
那張照片和“爹爹遺照”的秘密
1976年周總理去世后,鄧穎超發現了那個黑色皮夾。
里面的照片是周貽能的遺照,背面用鋼筆寫著“爹爹遺照”四個字。
這張照片不大,邊角都磨得發白了,顯然是被周總理隨身帶著,翻看了無數次。
周貽能去世時,周總理沒能趕回去送終,這事兒在他心里一直是個疙瘩。
加上他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父親一個人拉扯他們兄弟仨,吃了很多苦,周總理心里多少有點覺得自己沒盡到孝道。
后來他投身革命,忙得沒時間回家,這種遺憾就更深了。
這張照片和“爹爹遺照”四個字,成了他心里的一塊傷疤,平時不說,但一直沒放下。
周總理對父親的懷念
周總理對父親的感情,雖然不常掛在嘴上,但從一些小事兒里能看出來。
周貽能去世后,埋在了重慶。有人后來提議把墓地遷到北京,畢竟周總理地位高,遷墓也算人之常情。
可周總理沒同意,他說父親在重慶安息挺好,不用折騰了。這話聽著簡單,但背后透著一種尊重和懷念。
這些照片他一直保存著,哪怕革命那么忙,他也沒扔掉。到了晚年,他有時候會翻出來看看,雖然不說話,但那種情感誰都能感覺得到。
周總理這一生,為了國家和人民,放棄了很多個人東西,包括陪伴家人的時間。
這張照片,可能就是他心里對父親、對家庭那份感情的最后寄托。
這父子倆,一個是舊時代的普通人,一個是新時代的弄潮兒,生活軌跡差得十萬八千里??烧且驗檫@樣,他們之間的感情才顯得更真實。
周貽能沒給周總理啥物質上的東西,但給了他出去闖蕩的機會。周總理也沒能給父親啥回報,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把父親的期望變成了更大的擔當。
這張照片,就是他們之間跨越時代的一種連接。
參考資料
周總理的至孝情懷 金臺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