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中華歷史天地間的村莊,似乎自帶“詩與遠方”的獨特氣質,很多人不時回望,始終走不出心中的那個村莊。這份割舍不掉的鄉情、鄉愁、鄉戀,凝結著中華各族人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勞動智慧和生活美學。
旅居云南鄉村,喝一杯烤茶,透亮的湯色氤氳著遠古樹林的氣息;圍坐一個火塘,跳動的火焰能解開都市人難解的心結;扎染一塊白族布藝,自然流暢的色彩訴說著你與老祖宗的對話。一面土墻、一縷炊煙、一位老人,總會莫名牽動著人們心底的情愫。
01
成為一名新村民,帶來或帶走一段新故事
在普洱景邁山,“00后”姑娘小茶的故事正在改寫古茶林的未來。這個從省城返鄉的茶農女兒,把自家茶廠改成“茶旅實驗室”。
凌晨五點,她帶著游客鉆進晨霧繚繞的茶園。指尖輕掐嫩芽,赤腳揉捻茶青,最后把親手壓制的茶餅裝進竹簍再快遞回家。這一刻,她總笑著說現在城里人比茶農更“懂茶”。
普洱景邁山 趙家琦 攝
更讓人驚喜的是數字技術在山溝里的妙用。在建水團山村,掃掃老宅門楣上的二維碼,就能看百年前工匠怎么雕花;巍山的琢木郎村把彝族刺繡花樣做成手機壁紙,掃碼就能下單定制。最絕的是怒江邊的老姆登村,客棧老板用直播帶火“達比亞舞”,現在村民表演時得控制人數——怕太多人擠進鏡頭。
圖源:“普洱融媒”微信公眾號
當城市焦慮如何“留住鄉愁”,云南鄉村給出了詩意答案:這里的改變從來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在火塘邊添把新柴——既留著松木香,又飄著咖啡味。
就像騰沖和順古鎮那家“馬幫咖啡館”,百年前的馬料槽養著多肉植物,柜臺后的姑娘既能煮意大利濃縮,也會唱趕馬調。或許這就是云南鄉村的魔力:它不問你從哪里來,卻總讓你想帶著點什么再回來。
02
鄉村火塘邊的經濟學
沙溪古鎮的清晨,馬幫的銅鈴聲把石板路喚醒。75歲的白族阿爺握著黃銅鑰匙,準時推開魁星閣的木門。“老房子和人一樣,”他摸著斑駁的窗欞,“常走動才活絡”。
轉角處的馬幫老宅里,開茶館的小夫妻把老房子改成書吧。土陶罐里的普洱茶香,裹著書頁間的油墨味。過路人不分南北,都能分到一碗琥珀色的溫暖。
游客在沙溪古鎮古戲臺前游覽觀光 陳欣波 攝
當北上廣的寫字樓還在討論“下沉市場”,云南的鄉村早就玩出了新花樣。劍川周城村的扎染坊中,村民段四姐正教游客“聽布匹講故事”。白棉布在板藍根汁液里沉浮,拆開繩結的瞬間,蝴蝶泉的傳說在布面舒展。“自己染的圍巾,三倍價錢也值!”游客舉著手機直播,段四姐的抖音號又漲了五百粉。這種把游客變“村民”的巧思,讓云南每個鄉村都能成為都市人的“第二故鄉”。
麗江玉湖村的石頭民宿藏著更妙的生意經。村民老和把祖屋改造成“雪山工作站”,上海來的設計師住著畫圖紙,杭州的程序員在院里寫代碼。“他們教我兒子用電腦,我教他們撿松茸。”老和掰著指頭算賬:今年光是幫客人寄火腿臘肉,就賺出了孫子的學費。這種“以房換技”的模式,讓30多座老院子成了“人才驛站”。
玉湖村慕名來訪的游客 余武龍 攝
“村播”也正在成為帶動鄉村產品銷售、豐富鄉村產業業態、拉動鄉村文旅融合的新方式。紅河金平的水果、苗族刺繡,文山麻栗坡的臘肉、深山茶葉……邊境縣上的許多村民用手機鏡頭打破地域壁壘,將當地的土特產賣向全國,讓“鄉貨”變“香貨”,將鄉土情懷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
鄉村的賬本,從來不止是數字。當馬幫鈴聲混著鍵盤敲擊聲,當火塘映亮直播補光燈,云南正用最古老的方式,書寫最新鮮的鄉村振興經濟學。
圖源:金平縣融媒體中心 黃建 攝
03
鄉村旅居的云南解法
數據顯示,2023年選擇在云南鄉村旅居1個月以上的城市人同比增長62%,這片土地也正在書寫著新的可能。
紅河哈尼梯田核心區的阿者科村入選2024年全球“最佳旅游鄉村”,其“林-村-田-水”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每年吸引超50萬游客體驗農耕文化。
與此同時,全省129個縣因地制宜打造出63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64條國家級精品旅游線路,形成“一村一品”的差異化格局。
政策層面,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疊加云南“農文旅融合三年行動”,推動鄉村旅游合作社增至2826家,帶動4340個行政村人均收入超1.85萬元。
未來的云南鄉村旅居還將持續釋放獨特的魅力和無限的潛能。
元陽梯田與哈尼山寨 劉建華 攝
但也正如近期云南省內一場關于鄉村旅居的沙龍上,有從業者提出云南打造鄉村旅居需要關注幾個點:
一是在做旅居的同時,一定不要“村村都冒煙”,也就是同質化的復制,更多要在意人文的梳理和挖掘;二是一定要聯動云南的物產風物,因為鄉村離不開產業;三是聯農帶農,鄉村振興一定不是一個純商業行為。
“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成功后,周邊村寨民宿訂單排到半年后,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口號。景邁山也可以推廣“旅居者公約”:要求旅居者學習采茶制茶、參與森林防火巡邏,用“義務換住宿”。這種模式既保護文化遺產,又讓游客從“過客”變“守護者”。數字技術也正在重構傳統空間的體驗維度,迪慶維西塔城“共享村居”計劃:將閑置農宅改造成“鄉村工作站”,吸引建筑師、藝術家以技術入股,既保留傳統藏式碉樓形制,又植入現代生活系統。
“文化+”的煥發新生機。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出冬瓜村的“菠蘿旅居鏈”值得借鑒:春天認養菠蘿地,夏天住菠蘿主題民宿,秋冬吃菠蘿宴、做菠蘿醬。因地制宜打造以堅果、酸茶、菠蘿為主導的農旅融合綜合體項目,將休閑農業旅游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教育、娛樂等多種服務,提升旅游體驗感。這種“從田間到舌尖”的深度體驗,以文化為切入點,挖掘德昂族民族文化,結合村內種植產業,豐富旅游產品,推動農文旅融合,讓游客引進來、留得住、有消費,讓德昂古寨煥發新生機,繪就“詩與遠方”的鄉村旅居新畫卷。
圖源: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
“人才+”的智慧長動力。劍川縣周城村去年培訓的50名白族大媽,個個成了文旅多面手。她們上午教扎染,中午做農家菜,晚上直播賣手工藝品,人均年收入破8萬元。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關鍵在人,鄉村旅居的發展同樣如此。持續完善新老村民共創模式,擅長設計的幫村民改造庭院,懂電商的助農帶貨,充分激發新村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才可能有滿滿新意、無限創意,支撐鄉村發展持續向新、長住常新。
圖源:大理融媒
云南的鄉村旅居發展,或許能給所有人一個啟示:最好的未來不是推倒重來,而是讓老樹發新芽,讓每塊土地都能溫柔接住向往自由的心靈。
正如瀾滄江畔那家沒有招牌的民宿老板所說:“我們不需要和城市賽跑,只要保證火塘不滅、山歌不停、門閂永遠為歸人開著——這就夠了。”
來源:云南網
編輯:向紅玉
值周:楊丹妮 張輝
主編:李勝
生態環保普法宣傳小知識(機動車尾氣排放檢驗)
三、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機動車排放監督、抽測的方式方法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通過現場檢查、抽樣檢測等方式,加強對新生產、銷售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大氣污染物排放狀況的監督檢查。工業、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予以配合。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在機動車集中停放地、維修地對在用機動車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狀況進行監督抽測;在不影響正常通行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對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狀況進行監督抽測,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予以配合。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的排放檢驗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在用重型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未安裝污染控制裝置或者污染控制裝置不符合要求,不能達標排放的,應當加裝或者更換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裝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