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近期,在北京鳥巢文化中心“泰興號”海洋文化館,有關海洋文學、藍色經濟的交流研討不斷開展,越來越多觀眾走進展館參觀。德化青花瓷盤、官窯三足洗、巨船模型……200多年前的沉船“泰興號”,喚醒大眾的海洋記憶,從中打撈出的文物不僅鉤沉歷史,也指向未來。
“‘泰興號’出水,點亮了我們的認知?!敝袊窖髮W會海洋文化國際交流專委會主任鄭長來對“泰興號”始終心懷敬畏。他說,“這艘沉船為我們引出了一條新航路,它向世界證明了19世紀東方航海的輝煌”。
北京鳥巢文化中心“泰興號”海洋文化館展出的“泰興號”模型。中青報·中青網 張藝/攝
1822年1月,一艘滿載香料、絲綢、茶葉、瓷器,搭載2000余名乘客的中國巨型三桅帆船“泰興號”,從福建廈門港啟航,駛向東南亞印尼海域,途中不幸觸礁沉沒,造成1800多名乘客和船員遇難。直到1999年,“泰興號”沉船在南海海域被外國探險家發現并打撈出水。其中瓷器數量之巨、保存之完整,為世界矚目。
“泰興號”長約62米,排水量達1350噸,載重量達1000噸,是當時少有的巨型中國帆船。有文獻記載“泰興號”沉船事件,因其雄偉悲壯,被稱作“東方泰坦尼克號”。
有學者認為,“泰興號”可視作綿延2000多年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后的“帆影”。中國航海博物館一位專家介紹,與其他偶然被發現打撈的沉船相比,“泰興號”不僅擁有豐富的文獻記載,更是目前海洋考古中發現的體量最大的中國古代帆船,也是出水完整器物數量最多的沉船。此前,“泰興號”出水的大部分瓷器流散于世界各地,且多為私人藏家所藏,國內收藏極為稀少。很長一段時間里,“泰興號”出水瓷器的全貌模糊不清,相關研究也不夠深入。
“讓這艘遠帆歸航”,是鄭長來的心愿。他輾轉世界多地檔案館,多方搜集史料,試圖還原“泰興號”的歷史拼圖。在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他多次往返北京與倫敦,幾經周折,耗費大量心血和資金,終于在2018年11月,從英國聯邦貴金屬公司整體購入“泰興號”商船上的12萬件瓷器,把漂泊海外的文物帶回祖國。
這些瓷器多為18世紀和19世紀初德化生產、用于出口的青花瓷。文物的回歸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19世紀海洋文化研究的缺口。2019年8月,鄭長來首先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了40余類、190余件清代瓷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館長王春法在捐贈儀式上介紹,此次收藏的“泰興號”沉船文物,是清代中晚期帶有明確紀年和沉沒地點的歷史遺物。這些文物出自目前已發現的同時期較為罕見的大型貿易商船,對于研究19世紀中國對外海洋貿易狀況、外銷產品構成、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以及閩南瓷窯業技術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此后幾年間,“泰興號”珍貴瓷器入藏中國航海博物館、德化陶瓷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機構。
“‘泰興號’中的大量瓷器出自泉州德化,德化陶瓷大量外銷,意味著中國在當時通過海洋實現‘貨通天下’,同時貿易交流促進了文化交流。”鄭長來表示,這是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外經貿活動的重要見證。
北京鳥巢文化中心“泰興號”海洋文化館展出的青花纏枝花碗。中青報·中青網 張藝/攝
關于“泰興號”的研究在不斷深入。專家們形成的共識是,“泰興號”的出水文物,反映了200多年前中國的航海史、國際貿易史、疆域史、興衰史、商船制造史的發展狀況,印證了當時中國海洋貿易系統的強盛、海洋疆域的遼闊,彰顯了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
鄭長來說,英國、科威特、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50多個國家的相關人士紛紛表達合作意向,希望能在當地博物館展出“泰興號”相關文物。
“通過藍色文化的交流互鑒,能夠推動全球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在鄭長來看來,在建設海洋強國的當下,需要海洋文化“再出海”,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海洋文化故事,而“泰興號”就是一個獨特的文化IP。
立足這一主題,社會各界在積極行動。鄭長來希望依托北京、深圳、中山等“泰興號”展覽空間開展研學活動,向青少年講述中國的海洋文明歷史。同時策劃相關影視文學創作、國際文博展示交流,通過文物連接古今中外。他表示,“泰興號”從歷史走到今天,應當被更多人看到,喚起大眾的海洋文明記憶,增強全民海洋意識和海洋文化自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