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11335630202/answer
01
古裝劇里的照明,最侮辱智商。
古代人口用的最多的照明器材,不是蠟燭,而是油燈。
因為古代蠟燭的制作工藝復雜,要使用大量的動物油脂或者植物油脂,成本很高,價格昂貴,除了有錢人,一般人用不起。
因此,普通人家在夜晚只能點一盞火苗如豆的油燈,或者借助月光摸黑說話。
盡管公元前3世紀中國就有了使用蜜蠟制作的蠟燭,但是蠟燭的推廣使用非常緩慢,從蜜蠟過渡到使用動植物油脂作為主要燃燒材料已經是南北朝時期,唐朝開始在富裕階層有了較為普遍的應用。
盡管這樣,電視劇里的蠟燭仍然不是古代蠟燭。
古代蠟燭的煙大,因為里面都是動植物油脂,油脂燃燒的黑煙是無法避免的。
加上古代制作的燈芯主要是麻,燈芯會存在燈芯內部燒不盡而碳化的情況,帶來照明度下降,于是就要剪燈芯,而且很頻繁。
在古代有錢人家,甚至專門有個人負責這個工作。
先不說照明度,就這么多的蠟燭同時點燃,形成的黑煙能把人熏死
02
無煙蠟燭和解決燈芯碳化問題,實際上在19世紀才得以解決。
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
動植物油脂燃燒產生大量黑煙的主要原因,就是油脂里面含有甘油。
如果將油脂里面的甘油去掉,燃燒時不但沒有黑煙,而且更為明亮。
1809年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通過分析肥皂成分時發現了這個原因。
如果使用硬脂酸來制作蠟燭,就能得到明亮無煙的上等蠟燭。
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Joseph LouisGay-Lussac)共同研究進行試驗,用強堿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提取出硬脂酸。
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
03
硬脂酸蠟燭是照明革命性的大發明,但是依然不是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案。
動植物油脂依然是主要原材料,在天然缺乏動植物油脂的地區,還是不能廣泛推廣。
1859年,埃德溫·德雷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成功鉆出第一口現代意義上的油井,標志著石油工業的開端??。
人類發現石油的歷史悠久,但是作為基礎能源與化工原材料的歷史,從十九世紀中葉才算是真正開始。
有了舍夫勒爾提取硬脂酸的方法,人們很快就學會在石油中得到硬脂酸,在石油工業開啟以后,非常廉價的石蠟硬脂酸蠟燭才大規模出現,奠定并鞏固了蠟燭制造標準,開啟了電燈照明前時代。
我們在電視劇里看見的就是這種無煙的明亮的不用剪燈芯的石蠟硬脂酸蠟燭。
04
純粹使用石蠟硬脂酸蠟燭照明的電視劇,還算是良心劇。
實際上的90%以上的古裝劇,不分中外,屋頂上、半空中都有一個大燈泡,有的還是發白光的LED燈。
我經常一看見這種明亮的古代夜晚劇情,就會很尷尬。
要知道一直到九十年代的很多農村因為電壓不足,造成白熾燈泡的燈光暗淡,并不比蠟燭亮多少。
古裝劇里明明桌子上只有一根蠟燭,但是纖毫畢現,可以看見演員的皮膚細節,臉上的絨毛,這就太出戲了。
在照明度極差的古代夜晚,隨便把臉擋一下,你絕對看不清對方的長相,這不是朦朧,而是黑暗帶來的自然光線掩蓋。
古代室內照明使用油燈或者有煙蠟燭,長時間使用肯定會把室內裝飾熏黃熏黑。
不可避免的造成室內裝飾陳舊、暗淡缺乏光澤,所有白色部分泛黃。
古裝劇里的白墻,除非是剛粉刷的,否則不可能有。
《雍正王朝》中蠟燭效果就比較真實
古代人夜晚出門,最常用的照明器材實際上是火把,很容易造成火災。
這也是古代城市夜晚宵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拿著火把的人不小心或者故意將木制房屋給點了。
不過黑黢黢的照明環境,人都看不清,這電視劇還有什么看頭?
美劇搞過很多還原歷史場景的夜晚戲,就被吐槽,直言難看。
對于喜歡看古裝劇的人來說,還是無視所謂的照明問題為好,畢竟是娛樂,想多了難堪的是自己,沒必要。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