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瓷韻流芳’古陶瓷修復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創意講座在靜安區圖書館新閘路館舉行。本次講座也是“我在靜圖修文物”社會大美育跨文化體驗系列活動的第二場主題活動。
講座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陶瓷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古陶瓷保護與修復專業方向主任楊蘊帶領觀眾穿越千年時光,探尋碎瓷片背后的修復智慧與文化傳承。
“中國古陶瓷修復技藝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陶器燒造初期。宋元時期,開始盛行金屬鋦釘修復法。”楊蘊以一件新石器時代廣富林遺址出土的陶器蓋為例,展示了古人用穿孔連綴法修復器物的痕跡,同時,系統梳理了古陶瓷修復技藝的歷史沿革以及近代以來,上海在古陶瓷修復技藝上的傳承與革新。
楊蘊還和大家分享了上海博物館藏長沙窯褐釉腰鼓的修復故事。她說,這件唐代文物出土時已經碎裂成數十片,表面覆蓋厚層結晶鹽。團隊通過激光清洗、脫鹽處理、環氧樹脂粘接等工序,耗時數月使其重現盛唐風華,“文物修復不僅是對技藝的傳承和延續,更是對文物背后文化價值的深刻理解和對于古老文明、民族文化的守護。”
講座結束后,意猶未盡的讀者們參觀了正在靜安區圖書館新閘路館一樓大廳展出的“‘瓷韻流芳’古陶瓷修復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創意展覽,沉浸式領略古陶瓷修復的匠心魅力與文化底蘊。
記者:邢蓓琳
編輯:梁慧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