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姐從來不吝于給出大膽的預測,ARK Invest 2月份的《Big Ideas 2025》報告預測到2030年,Robotaxi市場可能創造高達34萬億美元,其中34萬億美元的企業價值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自主電動汽車制造商貢獻2000億美元,車隊所有者貢獻1萬億美元,而自主駕駛平臺提供商則占據了33.6萬億美元的驚人份額,占比高達98.8%。更具體地看,平臺提供商預計將實現2.6萬億美元的收入,息稅前利潤(EBIT)高達2萬億美元,利潤率達到77%,并以15倍EBIT的估值倍數計算企業價值。
相比之下,汽車制造商和車隊所有者的估值倍數僅為5倍,利潤率也遠低于平臺提供商。這不禁讓人意識到,木頭姐真正看好的,是Robotaxi市場中的技術核心——那些掌握自主駕駛軟件和AI的平臺提供商。為什么?因為一旦技術成熟,這些平臺可以將系統規模化部署到數百萬輛車上,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利潤空間巨大。這種“贏家通吃”的邏輯,正是資本市場給予15倍高估值的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木頭姐在報告中預測,特斯拉將占據Robotaxi市場的50%份額,鎖定約5萬億美元的價值。Digital Habitats的文章進一步揭示了特斯拉的優勢:其自主駕駛數據量是Waymo的280倍,是百度的50倍(數據來源于 Securities.io)。這種數據優勢讓特斯拉的Full Self-Driving(FSD)系統得以快速迭代,成為市場領跑者。
如今,站在當下的節點,Robotaxi市場在這短短三個月間發生了哪些變化?木頭姐的預言是否更接近現實?讓我們從當下的視角,探尋這一市場的最新進展和未來潛力。
每英里0.25美元:Robotaxi的成本顛覆
如果說34萬億美元是木頭姐的宏大愿景,那么每英里0.25美元的出行成本則是實現這一愿景的關鍵驅動力。ARK預測,Robotaxi可以將出行成本降至每英里0.25美元,遠低于傳統網約車的2-3美元,甚至比私家車的0.5-1美元(包含折舊、燃料和維護費用)還要低得多。以一個城市居民每月出行200英里為例,使用Robotaxi只需50美元,而傳統網約車可能需要400-600美元。成本優勢推動了Robotaxi的普及。
2025年的最新數據顯示,Robotaxi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預計,全球Robotaxi數量將從2021年的617輛增至2030年的145萬輛,復合年增長率高達136.8%。低成本和高普及率的結合,為ARK預測的2.6萬億美元平臺收入和1.4萬億美元車隊收入提供了現實支撐。5月的數據顯示,Waymo的Robotaxi服務成本已從2月的0.50美元降至0.40美元(行業報道推算),特斯拉和百度也在加速優化,目標年底前達0.25美元。Robotaxi的成本革命,正在2025年逐步成為現實。
特斯拉的王牌:技術與生態的完美閉環
在木頭姐的藍圖中,特斯拉無疑是Robotaxi市場的最大贏家。除了數據優勢,特斯拉還在2024年10月推出了Cybercab,一款專為Robotaxi服務設計的無人駕駛車輛。這款車沒有方向盤和踏板,完全依賴FSD系統,預計2025年起大規模生產。2025年初,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曾宣稱FSD將實現“指數級進步”。盡管進展尚未完全達到預期,但特斯拉的FSD系統在城市復雜場景中的表現已顯著提升。特斯拉的數據優勢讓其能夠快速迭代系統,應對如惡劣天氣或分心行人等挑戰。這讓我想起特斯拉一貫的打法:先用技術建立壁壘,再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正在構建一個生態閉環。特斯拉的FSD系統不僅服務于自己的車隊,還可以通過授權模式為其他車隊提供技術支持。這種類似“安卓系統”的平臺戰略,讓特斯拉有機會在Robotaxi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木頭姐預測的77%利潤率和15倍估值倍數,正是對這種模式的認可。如果特斯拉真的能占據50%的市場份額,其5萬億美元的估值將不僅僅是數字,而是對整個行業的重新定義。
社會影響:Robotaxi的雙重面孔
Robotaxi市場的快速崛起將深刻改變社會,但其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從積極面看,Robotaxi可以大幅減少尾氣排放。Securities.io 估算,到2030年,自動駕駛電動車每年可在美國挽救1萬條因空氣污染導致的生命。此外,減少私家車擁有量還能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釋放停車空間,提升城市生活質量。更不用說,低成本出行將為家庭節省大量開支,改善經濟福祉。
然而,2025年的公眾情緒也反映了Robotaxi的另一面。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寫道:“我們需要穩定的工作,而不是華爾街精英追逐的科技烏托邦。”有的則質疑:“Robotaxi接管了工作,人類怎么辦?”這些聲音指向一個現實問題:Robotaxi可能取代數百萬司機崗位。NBC News的最新報道提到,盡管技術會創造新崗位(如網絡安全和車輛測試),但2025年司機群體的轉型壓力依然巨大。
此外,技術瓶頸和監管阻力仍是2025年的主要挑戰。全自動駕駛需要接近人類水平的AI來處理復雜場景,NextBigFuture指出,這一問題在2025年仍未完全解決。同時,傳統汽車制造商和網約車司機可能會通過游說抵制Robotaxi的推廣,這種阻力在北美市場尤為明顯。
全球格局:2025年的Robotaxi賽場
2025年的Robotaxi市場呈現出鮮明的區域差異。MarketsandMarkets數據顯示,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已成為最大市場。百度在武漢的Apollo Go項目進展迅速,2025年已部署400輛Robotaxi,并計劃年底前增至1000輛。中國政府的支持和快速測試環境為這一市場提供了沃土。
相比之下,北美市場的推進稍顯緩慢。特斯拉和Waymo雖是領跑者,但監管和文化阻力拖累了進度。Waymo在2025年繼續擴大其在鳳凰城和舊金山的Robotaxi服務,5月將服務覆蓋范圍從2月的50平方英里擴展至75平方英里,新增洛杉磯市場。現在競爭變得更加白熱化。Cruise在5月重啟了舊金山的測試項目,試圖重奪市場份額。
特斯拉則需通過Cybercab的成功部署和FSD的持續優化來鞏固其地位。與此同時,全球競爭也在加劇。百度、AutoX等中國企業在本土市場快速崛起,特斯拉50%的市場份額預測可能面臨挑戰。
這種區域差異也帶來了協同發展的機會。亞太地區的經驗可以為北美和歐洲提供借鑒,而特斯拉的全球化戰略(通過數據和技術授權)將推動技術擴散。2025年的Robotaxi賽場,既是競爭,也是合作。
Robotaxi的風口與挑戰
站在當下的節點,木頭姐的34萬億美元預測雖然大膽,但并非沒有根據。Robotaxi市場的潛力正在顯現,低成本、技術驅動和可持續發展趨勢讓這一市場成為交通行業的下一個風口。特斯拉憑借Cybercab和FSD系統的進展,有望鎖定5萬億美元的價值。但技術瓶頸、就業沖擊和監管挑戰依然是2025年的現實難題。
對于投資者而言,2025年是布局Robotaxi市場的重要窗口。特斯拉、Waymo等頭部企業值得關注,但市場風險也不容忽視。政府需要制定清晰的監管框架,平衡技術推廣與社會穩定,同時投資于司機再培訓項目。消費者則有望從低成本、高效率的出行方式中受益,但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是關鍵。Robotaxi的風口已至,未來五年,我們將見證這一市場的騰飛,而木頭姐的預言,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