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貨到付款”的軍火鬧劇
2022年,亞美尼亞與印度簽署了一份價值7.2億美元的軍購合同,購買15套印度國產“阿卡什”防空導彈系統。這筆交易對印度而言意義重大——這是“阿卡什”誕生以來的首個海外訂單,堪稱印度軍工出口的里程碑。然而,兩年后,這場交易卻演變成一場國際軍購糾紛:印度不顧買家意愿強行提前交貨,亞美尼亞則因印度導彈在實戰中的糟糕表現而萌生“退貨”念頭。
印度導彈研究中心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11月。印度按合同向亞美尼亞交付了第一批“阿卡什”系統(1臺雷達+4臺導彈車),原定第二批于2025年7月交付。然而,2024年印巴沖突中印度導彈的“災難級表現”讓亞美尼亞徹底慌了神——印度自研的“大地1號”導彈發射4枚,3枚墜毀在自家領土,1枚被巴基斯坦攔截;高價引進的俄制S-400防空系統也被巴軍摧毀一套;而“阿卡什”導彈甚至未能擊落任何無人機。
眼看買家要反悔,印度直接“搶跑”:將第二批交貨時間提前至2025年5月,強行塞給亞美尼亞。這種“買了就得認”的霸道操作,讓亞美尼亞成了國際軍火市場的“冤種主角”。
試射的阿卡什導彈
“阿卡什”導彈:紙面數據的光鮮與實戰的破爛
印度對“阿卡什”導彈的推銷話術堪稱“天花亂墜”:最大速度3馬赫、射程30公里、抗電子干擾能力、60公斤高爆彈頭……官方宣傳中,它被包裝成“攔截快、打得遠、威力大”的防空利器。然而,這款脫胎于蘇聯“薩姆-6”的老舊導彈,實際性能始終存疑。
在印巴沖突中,“阿卡什”全程“隱身”——既無攔截戰績,也未參與關鍵防空任務。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用中國“紅旗-9”輕松攔截印度導彈,俄制S-400的神話也被打破。亞美尼亞的擔憂不難理解:若“阿卡什”連巴基斯坦的無人機都攔不住,如何應對潛在對手阿塞拜疆的土耳其、以色列的先進無人機?
更諷刺的是,印度自身對“阿卡什”也缺乏信心。該國空軍多次拒絕采購該導彈,轉而斥資引進俄羅斯S-400和以色列的“巴拉克”導彈。自家軍隊都不用的武器,卻強行塞給盟友,印度的“自信”著實令人費解。
阿卡什導彈
印度的“強賣邏輯”:面子比里子更重要
1.軍工招牌不能倒
“阿卡什”是莫迪政府“印度制造”戰略的象征性產品。若首個海外訂單被退貨,印度軍工聲譽將遭受毀滅性打擊,后續推銷“光輝”戰機、“布拉莫斯”導彈的計劃可能一并泡湯。
2.南亞霸主的“面子工程”
印度向來將外售武器視為影響力投射。亞美尼亞作為俄羅斯傳統盟友轉向印度采購,本是新德里挖墻腳的外交勝利。若交易失敗,不僅損失金錢,更會被中俄等競爭對手嘲諷。
印巴沖突
亞美尼亞的困局:吞苦果還是撕破臉?
面對印度的強賣,亞美尼亞陷入兩難:
咬牙收貨:7.2億美元換回一堆“花瓶武器”,不僅浪費軍費,還可能因防空漏洞重蹈2020年納卡戰爭的覆轍。
強硬退貨:印度必然報復,可能凍結雙邊合作,甚至在外交上施壓。亞美尼亞作為小國,難以承受與印度的對立。
國小仇人多的亞美尼亞
折中方案或許存在(純個人理解):
第一,部分轉購其他裝備:將剩余款項轉為購買印度無人機或雷達,減少損失。
第二,引入第三方調停:借助俄羅斯或法國斡旋,爭取部分退款或技術升級承諾。
第三,輿論施壓:公開質疑“阿卡什”性能,迫使印度讓步。
對印度來說,面子是第一位的
亞美尼亞的教訓(純個人建議)
亞美尼亞的遭遇給全球軍購市場敲響警鐘:
第一,慎選新興軍工國家:印度、土耳其等國的武器未經充分實戰檢驗,采購風險極高。
第二,合同條款需嚴密:應加入“性能不達標可退貨”的約束條款,避免處于被動。
第三,進行多元化采購: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如亞美尼亞曾依賴俄羅斯)或病急亂投醫(轉向印度),都可能埋下隱患。
阿卡什導彈
這場鬧劇的結局尚未可知,但唯一確定的是:國際軍火市場上,“貨既售出,概不退貨”的流氓邏輯,終將反噬賣家的長遠利益。對小國而言,軍購不僅是生意,更關乎生死存亡——選錯武器,代價可能是國土與國民的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