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閩南大地,旱得田裂河干,莊稼枯死。從10月到次年5月,整整八個月沒下一滴雨。九龍江水越來越少,下游幾萬畝稻田眼看要絕收。
龍海縣榜山公社的徐學文站在江邊,心里像扎了針。公社自己的田也旱著,可下游幾萬鄉(xiāng)親的口糧咋辦?
他咬咬牙提出堵江截流,把水讓給下游,哪怕淹了自家地。社員大會上,他紅著眼圈說:“咱的莊稼沒了還能再種,下游沒糧可咋活?
”沒想到,大伙都攥緊拳頭支持,扛著沙袋就往江邊沖。男女老少日夜奮戰(zhàn),用沙袋筑起攔水壩,硬是把水引向了下游。
這事很快傳開,民間藝人連夜編了薌曲《榜山風格贊》。龍溪地區(qū)薌劇團改成《碧水贊》,演到華東地區(qū)引起轟動。1963年福建話劇團推出《龍江頌》,把這事搬上了話劇舞臺。
1964年劇組進京,40天連演32場,近4萬觀眾看哭了。周總理看完說“這就是我們的人民”,文藝界大咖也紛紛點贊。“榜山風格”變成了“龍江風格”,成了集體主義的象征。
上海京劇團瞅見這戲,覺得缺農(nóng)民題材,決定改成京劇。編劇組琢磨著,咋把真實故事變成京劇味,還得讓觀眾愛看。他們虛構(gòu)了龍江大隊,塑造了女支書江水英的形象。
老生演員李永德為演好干部,特意去郊區(qū)學農(nóng)民說話干活。
后來他妻子李炳淑被選為主角,團里人笑說“兩口子都上了”。
李炳淑以前總演小角色,這次當主演,壓力大得很。她跑到農(nóng)村跟著割稻子、打場,手上磨出水泡也咬牙堅持。
看生產(chǎn)隊女隊長咋安排活、調(diào)解矛盾,一點點琢磨人物氣質(zhì)。排戲時,她走路說話都帶農(nóng)村干部的樸實勁,就像從地里長出來的。北京電影制片廠要把《龍江頌》拍成電影,導演謝鐵驪帶隊去體驗生活。
住農(nóng)民家、下地干活,回來后改劇本,加了好多鏡頭里的細節(jié)。他們學外國電影的色彩技巧,把山水稻田調(diào)出層次,畫面鮮活了。
“搶險合龍”那場戲最難,鼓風機一吹,演員張嘴就灌風,唱不成。
最后想了辦法,風停時唱,風吹時做動作,緊張感和唱段都保住了。
道具組找真農(nóng)具太沉,就用輕材料仿制,看著真又不費勁。服裝組試了好多布料,讓衣服既有舞臺味又像真農(nóng)村干部穿的。電影里“阿堅伯送雞湯”那場,用生活細節(jié)引出集體和個人的矛盾。
小女孩小紅倒水解渴又停住,說“一碗水也能救活幾棵秧苗”。就這一句話,讓只顧自家的社員愣住了,比說教管用多了。片子拍完送審,周總理發(fā)現(xiàn)片頭沒導演名字,當場就不高興了。
“外國電影都有主創(chuàng)名單,中國電影咋能沒?這不合常理!
”他這一說,說出了電影人憋心里的話,后來規(guī)矩就改了。毛主席看了電影說“這戲好,體現(xiàn)了龍江精神”,還說全國缺農(nóng)村題材。
他建議改反派形象、改結(jié)尾,劇組改了六稿覺得不合適,最后沒大動。《龍江頌》為啥受肯定?那時候大多戲講斗爭,它講集體互助,難得。
李炳淑演的江水英,成了一代人的記憶,背后是她實打?qū)嵉南罗r(nóng)村體驗。現(xiàn)在再看這戲,有人說故事原型里的鄭飯桶、鄧流涎,名字聽著土氣。可當年他們帶著社員舍小家保大家,這份心比啥都重,不是嗎?
戲里戲外,都是咱農(nóng)民擰成一股繩的勁頭,這才是最動人的地方。如今龍江頌景區(qū)還在,龍江精神展示館里,當年的故事還在講。
但也有人嘀咕,現(xiàn)在講集體主義,年輕人還能體會當年的難處不?
不管咋說,那場堵江截流的硬仗,還有那些為了大伙舍自己的人,不該被忘記。天氣號會常講咱農(nóng)民關(guān)心的事,點贊關(guān)注,咱接著嘮更多老故事。
以上內(nèi)容根據(jù)公開資料整理,具體細節(jié)以權(quán)威史料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