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9時30分,太原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權威部門話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十場發布會,太原市農業農村局介紹推動都市農業發展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太原市委宣傳部三級調研員 胡燕萍
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太原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舉行“權威部門話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十場,邀請到太原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志鴻,太原市農業農村局市場與信息化科科長游建芳,太原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科長張晨,太原市農業農村局鄉村建設促進科科長程慧嫻,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請太原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志鴻介紹相關情況。
太原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郭志鴻
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在農業生產迎來繁忙且充滿生機的時節,非常高興能夠與大家分享我市都市農業發展情況,在此,向長期以來關注與支持我市“三農”工作的各位新聞媒體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力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的方向。都市現代農業作為與城市發展緊密相連的農業形態,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與無限的潛力,重塑著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它不僅是保障城市“菜籃子”“米袋子”的堅實后盾,更是滿足市民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提升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居民情感交流的關鍵紐帶。
近年來,太原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央及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聚焦“立足太原、加工全省、服務全國”的目標定位,穩字當頭、提質增效,著力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加速構建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太原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一、穩面積、穩產量,糧食生產穩定向好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推動糧油生產落實到田到人,確保不誤農時、足量播種,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6萬畝以上,產量達到5億斤以上。
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4.6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53.5%,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79%以上。加大良種推廣力度,積極創建有機旱作集成技術示范區,實施糧油作物“一噴多促”,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
二、保供給、保多樣,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堅持“穩糧、強菜、優果、興牧、擴藥、增花”的結構調整思路,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萬畝千片百園”蔬菜產業,新發展設施蔬菜5000畝。優化養殖基地布局,培育規?;瘶藴驶i養殖場,2024年,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74萬噸、3.08萬噸、6.78萬噸。
打造智慧漁業,市管水域養殖面積達3478.5公頃,水產品產量3672噸。培育推廣“名優特新”葡果品種,壯大清徐葡萄、西溝蘋果、碧山水蜜桃、南翟西梅、古交華陰杏等特優果品,水果年產量保持在10萬噸左右。
持續優化花卉種植結構,打造太原花卉品牌,全市花卉面積達到3600畝,花卉生產及經營主體500余家。
三、延鏈條、建集群,精深加工農業量質齊升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穩定政策預期,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加大對農業產業化主體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導農業企業擴大產業規模、優化經營管理、提高增值收益,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56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0家,占全省五分之一。
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推動特優產業全鏈條升級,壯大食醋、農食融合、主食加工三大產業,打造蔬菜、高粱、馬鈴薯、谷子、葡萄、奶業等6類農業全產業鏈,以釀品為核心,乳品、肉制品、主食糕品、預制菜品、果品協同發展、梯次推進了6個“特”“優”產業集群。培育中華老字號品牌8個,認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6個,全市現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企業55家、產品139個。
開展百萬鄉品進省城、公用品牌全國行系列活動,6個區域公用品牌和特優農產品影響力持續提升。
四、優布局、樹亮點,鄉村休閑旅游百花齊放
結合我市鄉村休閑旅游區域分布,打造“一小時車程”鄉村休閑旅游圈,推出了南部田園風光體驗帶、北部黃土風情領略帶、東部生態康養休閑帶、西部山水人文觀光帶、西北部汾河水源度假帶等5條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為城鄉居民提供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生態康養、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民宿等形式多樣的休閑旅居地。培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6個、“山西美麗休閑鄉村”15個,全市規模以上鄉村休閑旅游經營主體發展到133家。
五、美環境、強治理,和美鄉村塑形鑄魂
市委農辦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在全省率先印發《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施方案》,既注重鄉村“硬件”提升,也將“軟件”擺在重要位置,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提檔、公共服務完善、鄉村產業延鏈、集體經濟壯大、治理效能提升、群眾精氣神提振等“七大工程”。
全市633個行政村清垃圾、治污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4%以上,位居全省首位。堅持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廣泛推廣“網格化”“積分制”“幫代辦”“一支隊伍管執法”等經驗,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村6個,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縣和示范村鎮3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達到69.51%、文明鄉鎮占比95.65%,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和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實現全覆蓋。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為首要任務,聚焦“立足太原、加工全省、服務全國”的目標定位,按照“12675”工作思路,圍繞“一個目標”(鄉村全面振興),守牢“兩條底線”(堅守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突出“六項重點”(設施蔬菜、畜牧養殖、漁業生產、花卉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休閑旅游),實施“七大行動”(糧食安全和鞏固銜接固本行動、設施農業提升行動、特優農業提質行動、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行動、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行動、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打造行動、和美鄉村建設示范帶動行動),強化政策、項目、科技、改革、服務“五大支撐”,特別是落實好《關于大力提升農產品自給率 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三年實施方案》“1+6”政策體系,全力打造全省特優農業排頭兵、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市。
最后,再次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們一直以來對太原農業農村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謝謝大家!
太原市委宣傳部三級調研員 胡燕萍
謝謝郭志鴻同志的介紹。
下面是記者提問環節。按照慣例,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新聞單位的名稱。
山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太原作為省會城市,農產品供給需求大,請問在保障“菜籃子”產品供應上有哪些創新舉措?
太原市農業農村局市場與信息化科科長 游建芳
菜籃雖小,牽系民生。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食品消費需求正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變。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全方位提升穩產保供能力,確?!安嘶@子”產品供給充足、品種豐富、優質安全。
1.優化結構,穩定生產,提升“菜籃子”自給率。發展設施蔬菜。2024年我市蔬菜產量80.7萬噸,總量有余,但冬春自給率不足,為此,我們不斷優化“萬畝千片百園”產業布局,采取大田蔬菜設施化、中小拱棚天橋化、老舊溫室升級化、新建溫室現代化的“四化”措施,推動冬春蔬菜自給率提升。促進生豬生產。通過抓養殖大縣優布局、抓規模養殖場增數量、抓畜禽良種提質量,實現生豬產能穩定增長。2024年新投產1個年出欄12萬頭生豬項目,全年豬肉產量2.46萬噸。做大設施漁業。大力推廣“魚混+”生態養殖新模式,優化養殖品種結構,建成了一批設施漁業養殖池,2024年水產品產量3672噸。今年3月,我市印發了《關于大力提升農產品自給率 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三年實施方案》,下一步,將重點從設施蔬菜、生豬生產、設施漁業等方面,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2.外聯內暢,促進流通,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加強產銷對接。持續開展“百萬鄉品進省城”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進一步豐富省城居民多樣化農副產品需求。健全物流體系。重點圍繞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產地,合理布局倉儲保鮮冷鏈設施,保障農產品高質量出村進城,讓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更順暢。
3.嚴優并重,強化監管,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做優產品品質。加快農產品追溯和質量監管體系建設,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全市農產品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強聯保聯供。山西中部城市群五市共建農產品生產基地聯保聯供名錄,深化跨區域合作保供,實現市域間互補供應。強化部門協調。實時監測農產品價格,多部門會商研判,合力推動“菜籃子”產品生產、市場流通和價格調控等工作落實落地。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針對一縣一策,打造產業地標,太原市計劃采取哪些舉措?
太原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科長 張晨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路徑。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太原市立足省會城市優勢和縣域特色資源,以“強龍頭、延鏈條、建集群、樹品牌、興業態”的發展主線,聚焦做好“土特產”文章,通過“五抓五提升”精準施策,因地制宜推進“一縣一策”,全力打造縣域特色產業地標,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抓龍頭培育,提升縣域產業發展支撐力。持續開展龍頭企業監測認定,用好用足省、市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擴規模、提水平、增效益。今年,支持美錦醋業(清徐)、金午食品(陽曲)申報省級龍頭企業,同步培育新增5個市級龍頭企業。
二是抓鏈條延伸,提升縣域產業發展持續力。圍繞縣(市、區)特色農產品資源,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行動。支持清徐縣做強由高粱種植到釀品開發的增值鏈,做優由葡萄種植到采摘、儲藏、加工等融合發展的服務鏈,延伸蔬菜種植到凈菜加工、農食融合配送等物流鏈,支持清徐縣和陽曲縣做精由谷子到小米以及衍生產品的加工鏈,支持婁煩縣提升馬鈴薯種薯繁育、商品薯儲藏、全粉加工等價值鏈,支持古交市做強林麝養殖、繁育、研發、加工、文旅的全產業鏈。
三是抓集群建設,提升縣域產業發展凝聚力。立足縣(市、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科學優化產業布局,支持“三縣一市”圍繞農業主導產業打造立縣之業、興縣之業。支持古交市打造“萬只林麝養殖基地”,建成全省規模最大、馴養量最多的林麝人工養殖基地;支持清徐縣建設山西食醋(清徐)農產品加工園,打造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食醋生產基地;指導陽曲縣持續推進山西谷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建設,打造小米精深加工產業示范基地;支持婁煩縣加快脫毒型馬鈴薯繁育基地建設,發展馬鈴薯精深加工,打造輻射晉西北的種薯供應基地和有機馬鈴薯生產基地。
四是抓品牌塑造,提升縣域產業發展競爭力。用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個平臺,用活線上線下兩種模式,持續開展“百萬鄉品進省城”“公用品牌全國行”系列活動,大力提升山西陳醋、陽曲小米、清徐葡萄等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讓特優農產品走出去,實現品牌溢價和產業增值,提升縣域產業發展競爭力。
五是抓業態融合,提升縣域產業發展新動力。著眼農文旅融合,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支持清徐縣做精葡萄采摘旅游、醋文化旅游,提升南部田園風光示范線路的內涵,支持陽曲縣做優樺桂營響未來、青草坡、店子底等團建游樂景點,支持古交市發展禾諧源、花園小院、翠花嬸子等精品民宿,支持婁煩縣壯大孔雀小鎮等研學教育類景點,滿足城鄉居民“尋一處郊野、享兩日清閑”休閑需求,叫響“田園并州”鄉村休閑旅游品牌,將鄉村休閑旅游培育成富民強村的優勢產業,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山西綜合廣播記者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太原市在推進鄉村建設上作出了哪些安排部署?
太原市農業農村局鄉村建設促進科科長 程慧嫻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承載著億萬農民的美好期盼,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2025年,在和美鄉村建設的征程上,我市緊扣“千萬工程”經驗精髓,從“三個維度”精心謀劃、統籌布局,構建全域提升體系。
1.強化機制保障,構建“四級聯動”的推進體系。堅持把學用“千萬工程”經驗開展和美鄉村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市縣兩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上手研究重點工作、推進重大工程;七個工作專班協調配合,推動重點任務落實;市縣兩級農辦強化統籌協調、牽頭抓總,形成上下貫通、左右協同的工作合力。同時進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機制,用好省級統籌到縣的“千萬工程”資金,市級堅持每年拿出財政專項資金,來撬動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形成“財政+金融+社會”協同發力、共同建設的格局。
2.創新路徑方法,打造“串珠成鏈”的發展格局。按照“集中連片、組團發展”的建設思路,與鄉村休閑旅游相結合,串點連線、擴線帶面,重點圍繞南部田園風光體驗線,東山、西山、南部3個夜經濟片區等5條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提升沿途沿線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集中連片建設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廊帶、示范片區,帶動形成“宜居宜業發展美、綠水青山生態美、村風民風文明美、治理有效和諧美”的和美鄉村太原樣板。
3.聚焦核心任務,實施“七大工程”提質行動。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提檔、公共服務完善、鄉村產業延鏈、集體經濟壯大、治理效能提升、群眾精氣神提振“七大工程”為重點,以提升農產品自給率,帶動村集體和農民群眾增收為目標,錨定到2027年完成“百村示范、雙百提升”的任務,在2024年建設22個精品示范村、88個提檔升級村的基礎上,今年繼續推進24個精品示范村、80個提檔升級村建設,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鄉村建設畫卷邁向更高水平,讓每個村莊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顏值”更有“氣質”,真正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太原市委宣傳部三級調研員 胡燕萍
記者提問環節就進行到這里。記者朋友如有進一步采訪需要,新聞發布會結束后可繼續采訪相關負責同志。
感謝各位發布人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也非常感謝各位媒體記者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來源:太原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