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群巴勒斯坦地主為了賺快錢,把土地賣給猶太移民。 他們想不到的是,這些交易不僅沒帶來財富,反而讓后代子孫丟了家園,甚至讓今天的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成了“露天監獄”。 當年一紙地契換來的金幣,如今成了戰火和流血的源頭。
猶太人的“買房計劃”
19世紀末的歐洲,猶太人被歧視得抬不起頭。 一個叫西奧多·赫茨爾的人站了出來,他寫了一本書,說猶太人必須有自己的國家,而這個地方最好是《圣經》里提過的巴勒斯坦。 1897年,他在瑞士開了個大會,號召全球猶太人湊錢買地移民。
那時候的巴勒斯坦,名義上歸奧斯曼帝國管,但實際控制權在地方貴族和大地主手里。 農民種地要交重稅,日子過得緊巴巴。 猶太移民帶著歐洲籌來的錢,專挑窮得揭不開鍋的地主下手。
比如耶路撒冷附近有個叫辛赫的地主,他手下一大片農田,因為交不起稅,轉頭就以雙倍價格賣給了猶太國家基金。 農民們被趕走時跪地哭求,地主卻說:“錢到手了,誰管他們死活? ”
英國人“拉偏架”
1917年,英國為了拉攏猶太財團支持一戰,發了個《貝爾福宣言》,公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 一戰后英國接管巴勒斯坦,直接給猶太人開綠燈。
托管政府搞了個“土地登記改革”,把原本模糊的土地歸屬權全部登記成私有財產。 阿拉伯農民祖祖輩輩種的地,突然變成了地主的“合法資產”。 猶太移民趁機大舉收購,到1936年,沿海平原最肥沃的土地基本被買光。
英國官員還親自下場幫忙。 1921年,猶太國家基金看中了耶斯列谷的農田,托管政府直接趕走500多戶阿拉伯佃農,把地打包賣給了猶太人。 有個農民帶著全家睡在田埂上抗議,結果被英國警察用棍子打進了醫院。
阿拉伯地主的“致命短視”
巴勒斯坦的地主們分兩種:一種是城市富商,另一種是鄉村土豪。 他們有個共同點,都覺得土地是“死資產”,換成金鎊更劃算。
納布盧斯有個叫阿里的商人,1925年把家族傳了200年的橄欖園賣給猶太人。 他兒子后來回憶:“父親數錢時眼睛發亮,說‘猶太人傻,荒地也肯出高價’。 ”結果不到十年,那片橄欖園變成了猶太定居點,鐵絲網把阿拉伯村莊圍成了孤島。
有些地主連沙漠都賣。 1920年代,猶太移民用極低價格買下內蓋夫沙漠的荒地,阿拉伯人嘲笑他們“花錢買沙子”。 沒想到幾十年后,猶太人在這里建起了核反應堆和軍事基地。
農民成了第一批難民
土地交易最慘的是佃農。 地主收錢跑路,他們卻被猶太定居者拿槍指著趕出家園。 1930年代,約旦河谷有個村子,80多戶農民被趕走時連鞋子都沒穿全。
有個叫哈桑的老農,帶著全家逃到希伯倫的難民營。 他后來對記者說:“猶太人說地是他們的,可我爺爺的爺爺就埋在那片麥田里。 ”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這樣的難民已經超過70萬。
加沙北部的海灘難民營里,至今還住著當年被趕走的人家。 90歲的老太太阿米娜常念叨:“我小時候家里有葡萄園,現在連喝口水都要排隊。 ”
定居點:從農田到碉堡
猶太人買到地后,立刻搞起了“基建狂魔”那一套。 沼澤地被排干改成農場,山坡上蓋起帶瞭望塔的定居點。
1937年,特拉維夫還只是個沙漠邊的小鎮。 猶太移民買下周邊土地后,把它擴建成擁有港口和工廠的大城市。 阿拉伯人這才反應過來,海岸線全被猶太人占了。
1946年,猶太武裝組織“伊爾貢”突襲了耶路撒冷的大衛王飯店,炸死91人。 他們用的炸藥,就是藏在定居點的倉庫里。 這些建在阿拉伯土地上的據點,后來成了以色列軍隊的軍營。
英國人的“兩面派”
英國政府表面上說要“公平對待兩大民族”,背地里卻給猶太人塞武器。 1936年阿拉伯大起義時,英國軍官訓練猶太民兵,還給他們發步槍。
有個叫奧德·溫蓋特的英國軍官,帶著猶太突擊隊夜襲阿拉伯村莊。 他發明了一種戰術:用鐵蒺藜封路,往水井里倒煤油。 這種手段后來被以色列軍隊繼承,加沙的封鎖線就是升級版。
那些預言家的結局
也不是所有巴勒斯坦人都糊涂。 1905年,學者優素福·哈利迪在報紙上寫文章,警告“賣地就是賣命”。 結果他被地主們罵成“阻礙經濟發展的罪人”。
耶路撒冷望族侯賽尼家族堅決不賣地。 1921年,族長哈吉·阿明當上大穆夫提(伊斯蘭教法最高解釋者),他下令:“誰敢賣地給猶太人,死后不能進清真寺! ”結果英國立刻撤了他的職。
諷刺的是納布盧斯大地主拉吉布·納沙希比。 他靠賣地賺成首富,卻在1951年被人當街槍殺。 兇手留了張字條:“這是叛徒的下場。 ”
數據不會說謊
到1947年聯合國分治時,猶太人已經控制了巴勒斯坦56%的可耕地。 他們用6%的人口,占了超過一半的肥沃土地。
193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雅法城的阿拉伯人占85%。 但到1947年,猶太移民通過買地建房,硬是把雅法拆成了特拉維夫的郊區。
最扎心的是海法港。 1920年這里還是阿拉伯漁村,到1948年已經變成以色列海軍基地。 當年賣地的阿拉伯商人,連港口大門都進不去。
戰火在契約上燃燒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第二天,阿拉伯聯軍打了過來。 但猶太人早就借著買來的土地,建好了防御工事。
加利利湖邊有個猶太定居點,地下藏著武器庫,糧倉里存著夠吃三年的小麥。 這些物資全是靠賣地錢置辦的。 阿拉伯軍隊打了三個月,連定居點的外墻都沒突破。
而在難民營里,巴勒斯坦人翻出泛黃的地契哭喊:“這上面明明寫著我們的名字! ”但以色列士兵的回復是:“現在這塊地叫以色列。 ”
今天的傷疤
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有片麥田現在是以色列軍事緩沖區。 83歲的馬哈茂德每天隔著鐵絲網張望,他說:“我父親埋在那里,我想去磕個頭,但子彈不長眼。 ”
約旦河西岸的希伯倫,猶太定居者住進了阿拉伯人的石頭房子。 二樓陽臺上飄著以色列國旗,底樓的阿拉伯店主每個月要向定居者交“保護費”。
在雅法老城,游客們坐在猶太咖啡館里打卡拍照,沒人注意墻角的阿拉伯文刻著一行字:“納比勒家族祖宅,1948年被奪。 ”
那些被抹去的名字
以色列建國后,把400多個阿拉伯村莊從地圖上抹掉。 有的改成了國家公園,有的變成軍事基地。
太巴列湖邊的度假村里,服務員會告訴游客:“這里從來都是猶太人的土地。 ”但他們腳下的瓷磚縫隙里,還嵌著阿拉伯人鋪路時留下的馬賽克碎片。
有個猶太歷史學家偷偷寫了本書,里面提到:“我們買的不是土地,而是歷史。 ”這話在阿拉伯論壇上被瘋傳,后面跟著上萬條憤怒的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