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視頻,看到阿根廷前總統(tǒng)梅內姆的采訪,突然意識到這位總統(tǒng)居然是阿拉伯裔!
這讓我很好奇——從中東到南美洲,跨越半個地球的距離,阿拉伯人是怎么想到要去南美的?
更讓人驚訝的是,南美洲現(xiàn)在,約有600萬阿拉伯裔人口,這個數(shù)字,比不少阿拉伯國家的總人口,還要多。
如果說華人移民美國是為了“淘金夢”,那阿拉伯人千里迢迢跑到南美,又是為了什么?
一個被忽視的移民選擇
說到拉美移民史,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征服者時期的西班牙人,亦或是奴隸貿易時期的非洲人。
但很少有人會去留意,在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當中,實際上是歷經(jīng)了四波規(guī)模較為宏大的移民潮。
阿拉伯人的大規(guī)模遷入,屬于第三波——在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中期這個“大移民”時期。
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風雨飄搖,經(jīng)濟困頓。政治上的壓迫,讓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基督徒,苦不堪言。
根據(jù)拉美移民研究統(tǒng)計,這一時期,約有25萬至30萬阿拉伯人遷入南美,主要來自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的沿海地區(qū)。
有趣的是,同期歐洲亦有眾多的移民流出。不過這兩個群體目的地的選擇,卻截然相反。
傳統(tǒng)觀點認為,移民會選擇距離近、文化相似的地方。
按理說中東阿拉伯人應該首選歐洲或北美。
但現(xiàn)實是,他們選擇了地理上最遙遠的南美洲,這背后一定有我們沒注意到的深層原因。
更有趣的是,這些早期移民,并非是那些富有的人,大多是那些街道不停叫賣的小商小販,他們所處的生活條件比較地艱苦。
既然如此困難,為何還要舍近求遠呢?答案或許會顛覆我們對于移民選擇的一貫認知。
氣候密碼: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同樣是移民,中國人更多選擇溫帶的北美,而阿拉伯人卻偏愛亞熱帶的南美?
答案可能很簡單——氣候適應性。
敘利亞、黎巴嫩沿海地區(qū),屬于地中海氣候(北緯32°-36°),與南美巴西東南部,(南緯20°-25°)、阿根廷北部,(南緯25°-30°)在氣候特征上高度相似。
此地的氣候特點頗為顯著,夏季相對來講較干,不過冬季卻較為溫和并且降雨也較多,年降水量均在600-1000毫米之間。
這種相似性,為移民的農業(yè)技能轉移,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條件。
對比之下,北美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對地中海沿岸居民來說反而是挑戰(zhàn)。
從這個角度看,阿拉伯人的選擇其實很“理性”。
我覺得這是一種直覺性的“地理選擇”,阿拉伯移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南美的氣候紅利。
宗教包容:意外的文化契合
這里有個被忽略的細節(jié),早期的阿拉伯移民,以基督教徒為主;而南美洲呢,則是天主教在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
雖然東方基督教和天主教存有差異,不過相較于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差別來講,這種“同根卻非同源”的關系,更容易被接納。
更重要的是,拉美實則為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爐”。
從印第安原住民,到西班牙的征服者;從非洲的奴隸,到歐洲的移民,多元化成為了這片土地的基因。
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阿拉伯移民的“異質性”,反倒不是那般地凸顯出來。
這種宗教的寬容程度,給阿拉伯移民,創(chuàng)造了相對寬松的文化氛圍。
他們不必像在其他地區(qū)那樣,面對激烈的宗教沖突以及文化排斥。
商業(yè)生態(tài)位:錯位競爭的智慧
最有趣的是經(jīng)濟層面分析。
當時南美剛剛擺脫殖民統(tǒng)治獲得獨立,正處在經(jīng)濟模式轉變的進程中,對人力的需求強烈,與此同時具有商業(yè)頭腦和經(jīng)營能力的人也變得十分稀缺。
阿拉伯移民所帶來的商業(yè)傳統(tǒng),尤其是在小商品貿易方面的經(jīng)驗,恰好填補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結構空白。
這與北美有所不同,北美已然有了成熟的商業(yè)體系,新移民需要去適應那些既有的規(guī)則。
而南美商業(yè)環(huán)境相對“原始”給了阿拉伯移民更大發(fā)揮空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拉伯移民無意中選擇了競爭較小、機會較多的市場。
這種“錯位競爭”讓他們快速站穩(wěn)腳跟。
許多阿拉伯移民,從沿街叫賣起步,逐漸建立起商業(yè)網(wǎng)絡,有些甚至成功地設起了工廠。
商業(yè)成功,為他們在當?shù)氐纳鐣匚惶嵘於嘶A。
從“土耳其人”到主流精英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身份標簽的變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南美居民將阿拉伯移民稱作“土耳其人”(turco),其間夾雜著輕蔑的意味,這也反映出,早期存在的排斥現(xiàn)象。
1902年,阿根廷報紙描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土耳其社區(qū)”:
“這里到處是他們的店鋪……這些店鋪除個別一兩家外都十分簡陋……店主就睡在這里”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土耳其人”這個標簽,逐漸地失去了它原有的貶義,甚至成為了,“擅長經(jīng)商”的代名詞。
在秘魯,“土耳其人”,指的是那些做小生意的人,與此同時也表示那些有著,像阿拉伯人那樣精明的商業(yè)頭腦的人。
這背后所體現(xiàn)的,是地理環(huán)境對于文化融合所起到的促進性作用。
南美那廣袤的國土、豐饒的資源以及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為不同族群的共生共榮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更具說服力的是具體的案例。阿根廷前總統(tǒng)梅內姆,他就是典型的代表。
梅內姆曾說:“我的父母是穆斯林,在拉馬丹月之時,會守齋還會開展其他宗教儀式。但他們從不強制我們信奉伊斯蘭教。”
這種宗教轉換,在其他地區(qū)或許會引發(fā)爭議;不過在多元化的南美,卻顯得十分自然。
依據(jù)研究資料,南美地區(qū)的阿拉伯裔群體,在政界以及在商界都有杰出表現(xiàn)。
巴西阿拉伯裔約占2.5%,阿根廷約3.5%。
從哥倫比亞前總統(tǒng)圖爾巴伊,到智利前總統(tǒng)巴切萊特,南美政壇皆有阿拉伯裔的身影。
這種現(xiàn)象在世界其他地區(qū)相當罕見。
地理選擇的智慧啟示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阿拉伯人選擇遙遠的南美?
答案復雜又簡單。
復雜在于氣候適應,以及宗教包容,還有經(jīng)濟機遇等多因素相互交織。
簡單在于,這些因素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南美為阿拉伯移民提供了相對理想的“生存空間”。
從地理學看,這是一次成功的“人地關系”調適。
阿拉伯移民,并沒有刻意地去對抗環(huán)境,而是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南美那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特點。
最終實現(xiàn)從邊緣群體到主流社會的華麗轉身。
這個故事給我們以啟示,在全球化的時代里,地理上的距離并非是決定移民成敗的唯一因素。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包容性,經(jīng)濟的互補性以及移民的適應能力。
阿拉伯人選擇南美的故事告訴我們,所謂“不理性”的這種選擇背后,往往藏著深深的地理智慧。
他們用實踐證明,成功移民并非只是簡單的地理位移,而是去找到那最為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生態(tài)位”。
你覺得現(xiàn)在還有哪些地區(qū)具備類似“移民友好”特質?或者說你認為成功的移民融合需要哪些條件?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聲明:本文內容90%以上基于自己原創(chuàng),少量素材借助AI輔助。但是所有內容都經(jīng)過自己嚴格審核和復核。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從拒斥到接納:拉美國家早期阿拉伯移民境遇變遷》
2.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拉美外來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徑》
3.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冷戰(zhàn)時期拉美地區(qū)發(fā)展與阿拉伯世界關系原因探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