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晚會在上海文化廣場舉行。15位梅花獎得主正式揭曉。
每位獲獎者手里都拿了一個瓷制獎牌,仔細端詳之后發現圖案是數枝紅梅——這幾枝梅花為何會成為梅花獎獎牌上的圖案呢?其實這里頭大有講究。
獲獎者、舞蹈家朱潔靜手持梅花獎獎盤
上世紀80年代初,戲劇圈正面臨“人才荒”——老一輩藝術家漸漸退居二線,年輕演員們又還沒完全成長起來。為了給中國戲劇注入新鮮活力,《中國戲劇》雜志在1983年設立了“首都戲劇舞臺青年優秀演員獎”,這是首個專門為戲劇表演人才設立的重量級獎項。
“梅花獎”名字的由來也頗有意味。據《中國戲劇》的副主編游默回憶,當時評委會想過叫"梅蘭芳獎"——但梅蘭芳先生是京劇大師,而梅花獎要涵蓋戲曲、話劇、舞劇等多個門類;也考慮過"曹禺獎",可曹禺先生是劇作家,不能涵蓋傳統戲曲;還有人提議叫"菊花獎",因為古代稱戲曲為"菊部",但也無法概括話劇、舞劇這些現代戲劇形式。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梅花香自苦寒來"特別貼切——既象征戲劇演員刻苦磨煉的精神,又能激勵中青年演員不斷攀登藝術高峰。于是,"梅花獎"就這么愉快地定下來了!四十多年來,這個獎盤和它代表的涵義日益彰顯,成為中國戲劇人的精神火炬。
1984年,梅花獎名稱正式確定下來,取自“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美意。這幅作品由當時的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代主席、著名畫家吳作人所畫。然后由《中國戲劇》的攝影記者吳光(戲劇家學者吳祖光的兒子)拍攝成彩色照片后,送往唐山制成了陶瓷盤,最后成為歷屆獲獎者獨特的紀念品。
放大看一下細節
獎牌的右上方寫了“梅花香自苦寒來”幾個大字,側邊書寫了“為戲劇報梅花獎獲得者而作”幾個小字。左側落款為“作人圖”(吳作人)。
落款“作人圖”(吳作人)
整幅梅花作品從下方以“之”字形出枝,樹干用墨帶飛白,顯出梅樁的蒼勁有力,梅花小枝則用筆頗細,取折如鐵,紅梅點染錯落有致,輕巧、灑脫,整幅作品有質樸靈動之感。
從瓷盤上的筆意也能看出飛白效果
吳作人早年曾留學歐洲,精通油畫與素描,將西畫的造型能力與中國畫的寫意精神結合起來,追求的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梅花是吳作人先生晚年常畫的題材 ,帶有文人畫的精神趣味,借鑒了金農、吳昌碩等人的筆意,但又不像金農那般將梅花鋪滿畫面,反而更加簡練,紅梅點染色彩鮮明但不艷俗,這也與梅花獎的寓意“生機”十分契合。
吳昌碩的梅花(左)與金農的梅花(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