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遭變故:食欲不振查出"癌王"
2014年10月,一向身體健朗的劉師傅突然發現自己吞咽困難,連饅頭、米飯等日常食物都難以下咽。起初他以為只是胃病,但縣醫院胃鏡檢查后醫生的那句"懷疑是癌",讓全家瞬間陷入恐慌。遠在外地工作的兒子連夜趕回,帶著父親前往林州市食管癌醫院進一步確診。
2014年12月初,病理報告顯示:食管胃交界局限潰瘍型中分化腺癌,且已出現淋巴結轉移。這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消化道腫瘤,醫生建議立即手術并后續化療。12月2日,劉師傅與另外兩位病友同日接受手術。雖然手術過程順利,但術后次日一位病友突然離世的消息,讓劉師傅一家陷入巨大恐懼。"父親當時躺在病床上,聽到消息后手都在抖。"兒子回憶道。
二、果斷抉擇:放棄化療轉投中醫
面對病理報告顯示的淋巴結轉移和化療建議,兒子內心充滿矛盾。更讓他震驚的是,從護士處得知:"當天手術的3位患者,有一位術后24小時就去世了"。2014年12月中旬,他以"回家調養準備過年"為由辦理出院,開始尋找替代治療方案。
轉機出現在一位病友家中。兒子偶然看到桌上放著的《腫瘤防治手冊》,其中記載了多位癌癥患者經袁希福院長中藥治療康復的案例。抱著最后一試的心態,2014年12月29日,他帶著術后虛弱、僅能進食流質的父親來到鄭州求診。
三、中藥顯效:從流食到正常生活的蛻變
初診時,劉師傅體重驟降、面色萎黃,袁院長根據其"術后氣血雙虧、毒邪未清"的病機,開出扶正祛邪的個性化方劑。令人驚喜的是:
服藥10天:已能進食半流質食物,體力明顯改善
1個月后:可正常吃軟飯,體重逐步回升
3個月復查:淋巴結未繼續增大,各項指標趨穩
此后11年間,劉師傅嚴格遵循"用藥-調方-鞏固"的治療節奏,每季度復診一次。袁院長根據其體質變化不斷優化藥方,從最初的攻毒散結為主,逐漸轉為健脾補腎、提高免疫。
四、生命奇跡:術后11年成"抗癌明星"
2024年4月26日,在"鄭州希福中醫第六屆百位抗癌明星康復經驗交流大會暨2024龍年中國行"開封站活動現場,75歲的劉師傅精神矍鑠地與病友們分享經驗。陪同參會的兒子透露:"老爺子現在每天晨跑半小時,最愛和鄰居打牌,常常從早打到晚都不覺得累。"
如今已是2025年,劉師傅邁過確診后的第11個年頭。他不僅生活完全自理,還能幫子女照看孫子。回顧這段歷程,兒子感慨:"當初若堅持化療,父親可能早被副作用擊垮。中藥不僅讓他活下來,更活出了質量。"
從緊急手術臺的生死一線,到如今含飴弄孫的晚年生活,劉師傅的案例揭示了癌癥治療的另一種可能。在現代醫學判定需要放化療的危重情況下,中醫藥的全程介入為其贏得了超長期生存的機會。這既是個體生命的奇跡,也為胃賁門癌患者提供了寶貴的治療參考——當一條路看似走到盡頭時,不妨給傳統醫學一個機會,或許就能打開生命的另一扇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