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溫州礬礦工業遺產主題現場會在蒼南縣礬山鎮圓滿舉辦。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溫州礬礦申遺開展交流,共同助力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邁上新臺階。
為直觀感受溫州礬礦工業遺產的獨特魅力,17日下午,來自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文化遺產管理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溫州礬礦工業遺址開展實地考察。作為全球礬礦資源核心產區,這里現存5大類、300多處礦業遺址,見證了我國從古代至近現代的礬礦工業發展,被譽為中國工業文明的“活遺址”??疾爝^程中,專家們對溫州礬礦工業遺產的保存完整性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表示,溫州礬礦在國內工業遺址中極為罕見,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在主題現場會上,四位專家學者分別作主旨發言,他們從理論高度為溫州礬礦工業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指導意見。
天津大學教授徐蘇斌以《中國工業遺產概況》為題,從中國工業遺產發展分期以及中國工業遺產分類和遺存入手,全面展現了中國工業遺產的豐富內涵與發展脈絡,為工業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她認為,礬山現存的采礦遺址、煉礬遺址附屬建筑本體與早期沿溪采礦和從山上往山下平地發展的城鎮脈絡,以及獨特的工業景觀和福德灣老街傳統民居景觀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稀缺的景觀資源。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喆以《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與申報》為題,從世界文化遺產概況、申報流程、保護管理要求等三個維度切入,深入剖析了世界遺產領域的關鍵問題,著重探討了溫州礬礦與世界遺產的緊密聯系。指出溫州礬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意義重大,但申報世界遺產工作道阻且長,要持續加強管理,構建完善的保護體系,為世界遺產的永續傳承筑牢根基。
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趙淑紅以《何以礬山:遺址全域調查之后的再思考》為題,通過全域摸排登記,結合史料耙梳,指出礬山遺址并非單向度的勻質構成,而是因資源分布不均衡、形成過程多力量介入、支撐空間多樣性等呈現內生秩序造就的復雜狀態,在礦脈整體、礦脈外圍、各個礦段等多視角觀察下具有不同面貌特征,有待深入探索,以準確闡釋何為“礬山”。
礬山生態博物館社區營造組負責人郭婧雅以《礬山生態博物館——關于礬山鎮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為題,詳細介紹了自今年2月以來,社區營造團隊在礬山鎮開展的系列實踐活動,深入闡述了社區營造的先行意義、工作重點及可持續發展規劃。
主題交流環節,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礬礦遺產保護開發、礬礦申遺具體路徑以及各地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等多個話題展開深入研討,全方位剖析了溫州礬礦工業遺產活化利用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其探尋更多新路徑。
溫州礬礦發展集團黨委書記項秉簪以《礬礦概況》為題,從溫州礬礦的歷史沿革、溫州工業遺產性狀及申遺進展、礬礦工業遺址開發利用等三個方面入手,全方位介紹了溫州礬礦的發展歷程,指出目前工業遺產保護仍停留在方案編制層面,難以實現從藍圖到落地的實質性突破,亟待通過政府的支持和多元資金的引入。
天津大學教授,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青木信夫以《溫州礬山礬礦申請世界遺產的課題與建議》為題,提出國際比較、OUV(突出的普遍價值)證明、管理體制對溫州礬礦申遺具有重要意義,指出溫州礬礦的顯著優勢在于其完整的生產程序和多樣化產業結構均在特定地理范圍內集中保留下來。
他認為,礬塑和礦工號子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礦山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結合,補強了它的OUV的整個要素,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整體。
北方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朱兆陽以《淺析礬礦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價值挖掘》為題,系統闡述了數字化技術在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中的應用體系。針對工業遺產保護中面臨的痛點,提出數字化解決方案,為礬礦等工業遺產的申遺保護與文旅開發提供了新技術路徑。
浙江省文物鑒定站站長趙勇以《溫州礬山礬礦工業遺址的申遺之路》為題,提出要以打造礦區生產體驗為切入口,從中小學生研學角度吸引游客量,為蒼南縣整體經濟發展作貢獻。建議按照世界遺產的高要求去做好溫州礬礦遺產保護利用工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羅汝鵬以《文物保護》為題,提出溫州礬礦申遺需要加強多學科合作,引進更多學者,從不同的研究方向來推進申遺工作。建議從考古工作、文物保護以及活化利用三個?度推動溫州礬礦的保護與開發。
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青年人才曹福然以《工業遺產轉化視角下大運河的煥新》為題,參照大運河保護與活化經驗,探討工業遺產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強調遺產保護不能成為財政負擔,而應創造社會與經濟雙重價值,建議論證溫州礬礦作為"中國首個世界工業遺產"的獨特性。
浙江工商大學講師馬金霞以《中國古代對礬石的開發與利用》為題,從礬石的開發以及在古代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和浙江手工業史等角度出發,探討了礬礦的歷史開發與應用。認為礬礦研究尚有深化空間,建議結合歷史文獻與科技考古,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價值,為申遺提供更長遠的歷史框架。
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副主任王巖以《文化遺產地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遺址公園為載體的市場化運營實踐》為題,提出工業遺產是遺址公園重要的類型之一,建議從遺址公園的整體規劃出發,通過保護利用開發和市場經營相結合的方式激活工業遺產可持續發展動能。
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國勝以《申遺背景下溫州礬礦文化遺產價值提煉與體系建構的初步成果》為題,提出溫州礬礦申遺在主題、類型、地區三個框架內非常契合世界遺產委員會關于填補空白、保持平衡性的趨向,也完全符合中國申遺“三個有利于”的根本遵循,申遺潛力巨大。
浙江科技大學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執行院長童蕓蕓以《關于溫州礬礦煅燒爐材料的歷史價值與保護修復的思考》為題,提出對煅燒爐材料、工藝及耐久性開展系統性綜合研究,為煅燒爐的保護提供更加科學、系統的指導性依據。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馮書靜以《世界文化遺產視野中的溫州礬礦工業遺產探析》為題作線上分享,從溫州礬礦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兩個維度展開深入闡釋,為溫州礬礦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全面的理論支撐。
寧波大學副教授呂作用以《民國時期社會各界對平陽礬礦的調查》為題,從微觀史視角梳理了民國時期十余次重要考察活動及其成果,并建議將這些調查報告系統整理,納入世界礬都叢書,為遺址保護與歷史研究提供基礎文獻支撐。
文化遺產是歷史饋贈的珍寶,遺產保護利用是一場跨越時空的使命接力。未來,礬山鎮將持續深挖溫州礬礦歷史價值,全面加強礬礦遺址保護和活化利用,向世界文化遺產的目標加速邁進,讓“世界礬都”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編輯 | 小礬
審核 | 盧菲菲
監制 | 陳露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