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可以在20分鐘內摧毀美國11艘航母!”2025年4月,美國防長赫格賽斯的一席話,像一顆深水炸彈般引爆全球輿論。
然而,這究竟是戰略恐嚇還是客觀事實?若美國真將11艘航母壓向西太平洋,中國是否有能力應對?答案早已藏在兩國數十年的博弈中。
航母神話的“軟肋”
美國航母編隊雖號稱“海上霸主”,但實際戰斗力遠非紙面數據那般“無敵”。11艘核動力航母中,常年處于戰備狀態的僅有6-8艘,其余皆在維修或休整周期中。
即便是2024年南海對峙期間,美軍在西太平洋最多也只能部署3個航母戰斗群。更致命的是,航母的“命門”早已暴露:其甲板與艦島一旦受損,即便不沉沒也會淪為“海上廢鐵”。
中國對此心知肚明。從2015年東風-21D亮相閱兵式開始,全球唯一成體系的反艦彈道導彈家族便成為懸在美軍頭頂的利刃。東風-26射程覆蓋4000公里,高超音速彈頭以10倍音速俯沖,傳統防空系統形同虛設;
東風-17的滑翔彈道更讓攔截概率趨近于零。美國海軍研究所曾模擬:300枚反艦導彈的飽和打擊,足以癱瘓4個航母戰斗群。
從“區域拒止”到“體系絞殺”
中國應對航母威脅的策略,絕非“導彈雨”這么簡單。2024年10月,遼寧艦與山東艦雙航母編隊首次在南海合體演練,標志著“1+1>2”的作戰體系成型。雙航母晝夜可出動150架次艦載機,配合055大驅發射的鷹擊-21反艦導彈,能將美軍航母逼退至1000公里外。
更關鍵的是,火箭軍與海空軍已形成“察打一體”閉環:航母艦載機定位目標,東風導彈遠程狙殺,轟-6轟炸機補刀,這套組合拳讓美軍西太平洋防線漏洞百出。
現代戰爭拼的是體系化戰力。中國北斗衛星全天候監控大洋,055驅逐艦的雷達探測距離超450公里,而美軍“伯克”級驅逐艦僅180公里。就連美國智庫都承認:一旦進入中國岸基導彈射程,航母生存率不足30%。
工業底牌與戰略縱深
二戰時,美國憑工業實力造出百艘航母;如今,中國造船產能是美國的232倍,055大驅從開工到下水僅需2年,而美軍同級的“星座”護衛艦首艦交付已推遲至2029年。
若進入戰時狀態,中國船廠可年產12艘護衛艦,配合遍布沿海的導彈發射井,形成“海上游擊戰+陸基火力網”的雙重絞殺。
更讓美軍忌憚的是中國的戰略縱深。疫情期間,中國口罩產能從日產百萬飆升至1億只,展現恐怖的工業動員力。
反觀美國,紅海對峙中“艾森豪威爾”號航母遭也門游擊隊導彈逼退,暴露出遠洋補給的脆弱性。若真將11艘航母壓向中國周邊,其后勤鏈條必然被東風-26精準斬斷,淪為“漂浮的孤島”。
美軍上將的“20分鐘”論調,本質是輿論威懾。正如專家所言:“美國不可能將11艘航母全調往西太平洋,除非爆發世界大戰。”中國從不需要“擊沉所有航母”,只需讓美軍明白介入臺海或南海的成本遠超收益,便足以瓦解其戰略意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