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劉乙光接到調令,趙一荻聽后冷冷地說道:“終于清靜了。”你說這話怎么這么冷酷?簡直比北風還刺骨。你可別小看這句話,它背后藏著的,不僅僅是幾年的恩怨,甚至可能是25年的“血海深仇”。
要知道,劉乙光從黃埔軍校畢業后,基本上就和張學良綁到了一塊兒,成了他的一影隨形的影子。不管張學良做什么,走哪兒,想不想喝水,都得經過劉乙光的眼睛。
劉乙光的眼睛,簡直就像是《黑客帝國》里的“矩陣”,無所不見,洞察一切。反正,張學良過的每一天,劉乙光比誰都清楚。你說,這不讓趙一荻恨他,能忍嗎?
01
話說劉乙光,黃埔軍校第四期出身,那背景可不簡單。你看他那年紀,能從黃埔軍校畢業,足夠說明問題。
之后,戴笠特別“賞識”劉乙光,覺得這小伙子“踏實、可靠”,不過戴笠那會兒多半看中的是劉乙光那股子“穩”的勁兒。別的軍官可能火氣大,急得像鍋里的熱油,但劉乙光可不,他是那種哪怕在暴風驟雨中也能堅持打出精準一槍的類型。戴笠一看,心想:“這小子不錯,培養出來準能得力。”
畢業后,劉乙光果然沒閑著,直接加入了軍統,成為了戴笠的得力助手。你可以想象,軍統里的日子那叫一個“風生水起”。軍統的工作,就是“你做了什么我看得見,做錯了我也看得見”。
沒辦法,劉乙光干得好,那才真是“低調奢華有內涵”。他不是個“炫耀型”人物,而是踏實的那種人,做事低調,效率超高,戴笠看了都說:“這小子,夠聰明!”
可是,你別看劉乙光那么“低調”,這背后也暗藏著一些“老狐貍”般的手段。他那種表面上平靜,實際上心里早就盤算好的樣子。
02
1936年西安事變之后,蔣介石可謂是玩了一個“老謀深算”的大棋局,把張學良囚禁了。
至于劉乙光的任務嘛,看住張學良。
至于張學良的囚禁生活,哎呀,說起來真是“百感交集”。剛開始他被關在南京。
剛開始,張學良還不死心,心想著“我總得有點動靜吧”。于是他就開始想盡辦法試圖聯系外界。你以為這有用?你太天真。蔣介石可是“老江湖”了,這些小伎倆根本不放在眼里,張學良的每一個嘗試,都被堵得死死的。蔣介石下的這道禁令,簡直就是“滴水不漏”——你想發個消息出去,結果連個“空氣”都不給你留。
有一天,劉乙光在張學良走到窗邊,盯著外面山景發呆時,悄悄地走了過去:“今天心情不錯嗎?”張學良微微一笑:“心情不錯?我可不覺得。再看外面的山,看到的只是一個圈,一個我永遠不能出去的圈。”劉乙光看了看他,“不過,外面的山還是挺美的,您看得真清楚。”
張學良嘆了口氣:“你是怎么看的?你也看得見啊,這根本不是‘山’,這是我的牢籠!”
劉乙光也只是笑笑:“每個山都有它的另一面,張將軍。” 他知道,張學良說得對,外面的山美,里面的卻只有無奈。他是“影子”,永遠不能走出這個圈子。
時間一長,張學良也習慣了劉乙光的存在,明知道自己出去的機會渺茫,可他又不死心,偶爾還會試圖與外界聯系。至于劉乙光呢,心里清楚,他的“工作”就是不允許這些事情發生,盡管他早已經和張學良相處得如同“老朋友”一樣,但任務總是任務。
這樣日復一日地過,劉乙光的生活似乎已經變成了監控張學良的“routine”,而張學良的日子則成了一個漫長的“靜默歲月”。
03
再說趙一荻這人,原本生活得如同那些在電影里泡在豪華浴缸里的名媛——香檳、絲綢、名畫,她簡直是屬于那個“貴族小鎮”的代表,誰都看得出來,她的生活就應該是每天喝下午茶、捧著狗仔照拍自己的Instagram才對。
可偏偏,那個時局不太對,歷史跟她開的玩笑特別大,直接把她推入了張學良的身邊——而且還是在張學良“心情最不穩定”的時期。
原本她不過是張學良的小妾——對,沒錯,就是那種“從眾人中挑出來的美人”,但西安事變那天,命運給了她一個“加時賽”的機會。由于張學良的正妻,于鳳至在國外,趙一荻就得照顧張學良。
說實話,趙一荻接這活兒,多少有點像那些被困在監獄里的囚犯,事先也沒打算好當“白衣天使”,但為了那份“愛”和“責任”,她自愿甘心當個“陪審員”,情愿放棄了她那個“光輝燦爛”的貴族生活,想陪伴張學良,也許是想把自己從命運的死胡同里救出來,誰知道卻被牽得更深了。
而就在這時,劉乙光那小子出場了,簡直是來扮演“圍墻”的,監視張學良的生活起居簡直比張學良自己都還了解。這不是“管家”的問題,完全就是“看守”。
有一回,張學良心血來潮,覺得待在這別墅里太無聊,天氣又不錯,正好想出去轉轉。你說誰能受得了長期被“關押”在這樣一個風景優美但寸步難行的地方?
這不,張學良提議出去走走,趙一荻也樂得陪他出去呼吸點新鮮空氣。結果,劉乙光像是突然冒了出來,冷冷地說道:“這絕對不妥,外面這么危險,就在這兒待著。”
張學良當時愣住了,一臉黑線:“什么意思?你不就是怕我出幺蛾子,讓你在蔣介石面前不好看嗎?”
可張學良一下子氣炸了,趙一荻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緊拉住張學良。
她溫柔地說:“莫生氣啊,外面陽光明媚,咱們在院子里賞賞花也好。”
張學良聽她這么一說,眉頭慢慢松了開來。
趙一荻笑了笑,輕聲說道:“我知道你想出去,可是你在外面多不安全啊,咱們就享受眼前的小確幸吧。生活雖然艱難,但起碼還能有點兒讓人微笑的東西。”
她拉著他的手,靠在他肩膀上,溫柔地說:“有我在,就算這屋子再大,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咱們也能找到屬于我們的世界,不是嗎?”
張學良也只好嘆了口氣,苦笑著點了點頭,明白趙一荻在盡全力安慰他,盡量讓他擺脫這些枯燥、壓抑的日子。他知道,趙一荻的這些話,可能就是她對抗這個“軟禁”生活的全部反應——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每個平凡的瞬間變得不那么沉重。
04
趙一荻這一輩子沒少遇到事兒,先是張學良那邊的“風風雨雨”,然后是歷史總是給她捉弄得體無完膚,結果落到最后,活生生成了一個“監禁貴婦”,一邊是全世界看她當“政治家眷”,一邊是劉乙光那根冷冰冰的“監視釘”,一根釘子,把她和張學良緊緊釘在了一個“監牢”里。
劉乙光那人,簡直就像是冷戰中的一臺冰箱,面無表情,眼神冰冷,仿佛全世界都不值他一絲波動。
直到1962年,劉乙光終于接到調令,要離開。
劉乙光的離開,對于張學良和趙一荻來說,簡直像是“監獄的門打開了半條縫”,一絲絲自由的空氣從縫隙里溜了出來。趙一荻知道,這一切,算是終于結束了,但她心中的那份“仇恨”,卻如同一座火山,沉睡了太久,突然間再也無法掩飾。
趙一荻有時候想,自己跟劉乙光之間,簡直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交叉,哪怕她有時候站在交點的那一端大聲喊:“你過來呀!” 可是劉乙光呢,依舊一臉“我不聽,我不看,我不理你”地繼續走著他的直線,冷得就像冬天里的凍土。
她真是想不通,這個劉乙光怎么那么木頭,直白點說,簡直就是個“人形冰箱”,不過不保鮮,冷得能凍死人。
后來,每當想到劉乙光,趙一荻就有種翻江倒海的惡心感。
05
劉乙光一退休,基本就成了“閑職王”。被蔣介石從軍統核心圈子里“調”出來的,日子越來越平,他倒是有朋友勸他:“劉乙光,你過得也挺好,干脆寫本書吧,回顧一下你跟張學良的故事,別光靠你那些退休金,寫點東西也能當個副業嘛。” 可這話他聽多了,臉上表情跟吃了只煮熟的土豆一樣:“寫書?寫什么書?那段日子很無聊的。”
過去,過去,誰知道他是想擺脫那段歷史,還是歷史已經變得太老,過了頭,給他塞不下了。反正,書寫不成了。你別指望他翻舊賬,拿出來“講一講歷史”,那些所謂的“過去”對他來說,簡直是個“奢侈品”,你只敢想一想,沒資格擁有。
于是,劉乙光的日常活動,變成了坐在院子里發呆——不是因為他很“高深”,而是他真的覺得別人的世界離他有點遠。他看著院子里飄動的樹葉,順便回想自己這一生。有人從窗外路過,忍不住問:“老劉,你這不是躲著大家吧?” 劉乙光淡淡一笑:“躲什么躲啊,躲得了真相嗎?”
別人問他:“你有沒有想過你當年那個職位?那可是你人生的巔峰。” 他瞥了眼天,搖頭:“巔峰?那是我眼里的云彩,離得太遠,看得清但摸不著,真要去拿,掉下來的就是個大坑。”
你看,劉乙光沒什么目標,他的目標就是“不再有目標”。他在這個院子里,一坐就是半天。你能說他寂寞嗎?也不完全是。他一邊喝茶,一邊想,自己是不是該為這平淡的日子涂點顏色——但涂什么呢?自己連顏色都找不到,哪里去找點涂料。
“我這日子,像水一樣,沒人問,沒人管。是不是挺好?”他有時會對旁邊的人說,這話說得不露聲色,但你明白,他其實在告訴自己:沒人能隨便翻動他這杯水。
有時候,他瞥見窗外有人笑得很開心,像是在享受一場煙火,打破了無聊的空氣。可他沒理會,依舊自顧自地喝著水,等著時間把自己沖到哪里去。時間好像沒那么大壓力,誰也不著急,只是慢悠悠地走。
“歷史嘛,誰說我沒參與?”劉乙光偶爾會這么說,但你能聽到的只是他的輕描淡寫:“它自來歷了,又自去。”
1992年,劉乙光離世了。結束了!活了半輩子,像個不上不下的背景板,過得冷淡且無色,最后連個大事也沒能鬧出來,像一顆掉進沙灘的沙粒,不聲不響地消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