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遼市扎魯特旗廣袤的草原上,有一群身著紅十字馬甲的志愿者,他們用熱血點燃生命希望,用行動傳遞人間溫情。自2018年成立以來,“血緣”公益志愿服務隊始終秉持“人道、博愛、奉獻”的宗旨,在無償獻血、造血干細胞捐獻、器官捐獻登記等領域深耕細作,并積極投身于幫扶助困、環境治理、政策宣傳、情緒疏導等多元化志愿服務,譜寫了一曲曲守護生命的動人篇章。
生命接力,點燃希望之光。“血緣”服務隊的誕生,源于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隊長王志龍回憶,2018年當地一名白血病患者因缺乏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不幸離世,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團隊成員的內心。他們意識到,唯有凝聚更多愛心力量,才能為生命垂危者架起“生命橋梁”。自此,服務隊將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作為核心使命,通過進社區、入嘎查村、辦講座等方式,普及相關知識,消除群眾疑慮。
2024年7月,服務隊與通遼市中心血站聯合舉辦的為期四天的無償獻血活動,成為服務隊公益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345名干部群眾在志愿者的動員下踴躍參與,累計獻血12.52萬毫升,為臨床用血提供了堅實保障。活動中,牧民巴圖烏力吉的言行令人動容:“我們獻出的每一份血,就是給陌生人一次重生機會。”這句質樸的話語,道出了服務隊“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的初心。
雙向奔赴,詮釋生命意義。在“血緣”服務隊中,隊員趙春茹的故事堪稱傳奇。身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她,常年依賴輸血維持生命,卻從未放棄對公益的熱愛。她不僅堅持參與志愿服務,更帶動丈夫加入獻血行列,形成“夫妻共獻熱血”的感人畫面。“別人用熱血挽救了我的生命,我也愿以綿薄之力回饋社會。”這種“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的角色轉變,使得公益精神得以實現閉環傳遞。
截至2024年,服務隊累計組織無償獻血及血小板1780余人次,獻血總量超9萬毫升;完成造血干細胞采集加入中華骨髓庫158人,器官捐獻志愿登記115人。2020年10月,隊員史坤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為一名外地白血病患者帶來新生。捐獻當天,史坤在回憶時說道:“在采集室的四個小時,是我人生中最漫長的等待。然而,想到自己能夠挽救一個年輕的生命,這一切便顯得格外值得。”
愛心傳遞,凝聚社會力量。“血緣”服務隊的行動,不僅挽救了個體生命,更激活了整個社會的公益基因。在隊長王志龍的推動下,服務隊逐步拓展服務領域,將幫扶助困、環境治理、政策宣傳等融入日常。他們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物資,組織青少年開展環保凈灘行動,在農村牧區宣講醫保政策……這些多元化服務,讓“紅十字精神”在草原扎根發芽。
魯北鎮鎮興村居民姚成蘭是血緣公益志愿服務隊的幫扶對象。日常里,服務隊志愿者隔三差五來到老人家中,打掃衛生的同時記錄下老人生活所缺,下次來到補齊米面糧油等生活用品,不忙的時候還與老人嘮家常寬心解憂,時刻用行動告訴老人,遇到困難可以聯系他們幫忙處理。
“你瞅瞅,我家屋外那兩噸煤,都是志愿者送來的,他們已經連續送四年了。冬天燒這些煤,屋里暖和多了。家里缺什么,我自己沒注意到的,他們卻都看在眼里……這些年,多虧了這些孩子的幫助,我的生活變得輕松了許多,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姚成蘭滿懷感激地說道。
2023年,“血緣”公益志愿服務隊獲評“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志愿服務組織”,隊長王志龍也被授予“通遼市道德模范”稱號。榮譽背后,是團隊對公益事業的極致堅守,無論嚴寒酷暑,他們每月至少開展兩次志愿服務。
傳承不息,續寫生命篇章。展望未來,“血緣”服務隊已制定清晰的規劃。他們計劃建立“生命救援數據庫”,整合獻血者、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信息,提升救援效率;開展“公益接班人”培養計劃,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同時,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手段,擴大公益影響力。
從2018年的6人小隊到如今擁有127名注冊志愿者的組織,“血緣”服務隊用七年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公益并非一時的熱情,而是持之以恒的堅守。在扎魯特旗的藍天綠草間,這群平凡人的善舉,正匯聚成守護生命的璀璨星河。(王呼斯冷、周萬東)
來源:扎魯特旗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