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保護和利用好自然資源的奮斗路上,有哪些難忘的故事?5月21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自然資源領域代表圍繞“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交流和分享。
躬身阡陌,只為建設美麗中國
今年,是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東安村村委會主任王娟惠在鄉村工作的第17個年頭。在村里,她還有另一個身份——田長。她說:“我們田長的主要職責就是要把耕地保護好。”
把耕地保護寫入村規民約、納入網格化監管,建立巡查員隊伍,引入衛星影像等空中監測手段……在王娟惠的帶領下,東安村的耕地紅線被牢牢守住。如今的東安村,已是遠近聞名的“和美鄉村特色精品村”。
但這,談何容易!2024年夏天,在巡查中,村委會發現有一片耕地被違規占用建設停車場。“當我們提出整改要求時,對方卻不以為然地說‘現在誰還靠種地來賺錢’。這句話讓我徹夜難眠——在有些人眼里,土地就是換取利益的工具,但是在我們心中,耕地就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田必須是良田!”王娟惠說。
為此,她帶領隊伍堅持推進整改,晚上一起做工作,白天就在現場輪班值守、緊盯進程。通過不懈努力,這片耕地最終得以恢復,如今還建成了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現在,那里已經是麥浪翻滾。這種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我深刻理解了‘飯碗田’三個字的分量,也使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責任感。”王娟惠在見面會現場動情地說。
這份責任感,同樣體現在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分院院長陳琳身上。近10年來,她和同事們發起志愿者團隊,開展“鄉村責任規劃師”行動,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鄉村調查,摸民情、聽民意、聚民策,足跡遍布4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郊野地區。
她向記者講起調研中的一個故事:在生態環境十分優美的雙祥村,規劃師團隊發現這里有喝阿婆茶、唱田山歌的傳統民俗。為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這個地方,陳琳和同事們不僅做好“畫圖”規劃,還開展招商宣傳,改造閑置空間。如今,這個村子已經有了鄉村圖書館、咖啡吧,還成為中國帆板大師賽的舉辦地。
“村子美了,年輕人多了,老人笑了,我們的心越來越踏實了。”陳琳介紹,2024年,他們編制完成上海市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和傳承規劃,提出“滬派江南”概念,劃定148個風貌單元,保護196個風貌特色村落,匯集各方力量,圍繞美麗鄉村畫卷共同行動了起來。
不畏艱險,堅守自然資源一線
作為一名扎根一線26年的基層地質工作者,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大隊長丁正江講述了自己的找礦故事。“礦產資源是工業的糧食,我的工作就是要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像‘地球醫生’一樣診斷地球結構,探尋資源能源礦產。記得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時,我們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巖芯、理數據、查資料,一連好幾個月不回家。”也正是憑著這份堅守,他參與探獲了大中型以上礦床11處,累計為國家提交金礦1300多噸。如今,作為山東省地礦局金礦找礦創新團隊負責人,他牽頭建設了自然資源部深部金礦勘查開采技術創新中心,為地質找礦搭建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平臺。
地質工作者經常需要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長期堅守一線。在他看來,這需要“信仰的力量” 來支撐。“地質人的鐵錘,敲響的是山河音律,扛起的是國家重托。從地質隊建隊起,就是國家建設需要什么,我們就找什么,一代代隊員常年堅守野外,目的就是為國家多找礦。我們不戀鬧市鉆山溝,就是為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與地質工作者類似,極地工作者時常與風雪為伴。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極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趙炎平曾先后擔任“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的船長,到目前為止,一共參加過12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任務。
“提到南極科考,大家都覺得很有趣,但這項工作其實非常艱苦,有時甚至充滿了危險。”在趙炎平的“極地故事”中,漫長的極地考察路途,他們既要應對咆哮的西風帶、危機四伏的冰山、常人難以忍受的極寒等挑戰,還要面對長時間在海上航行的寂寞。“但是,我們這份工作不僅能為南極科考站的物資人員運輸和科考站建設提供保障,還讓各國科學家在南北極擁有了一個可以移動的‘海上實驗室’,這些讓我們感到十分滿足和欣慰。”趙炎平說。
常年堅守在自然資源一線的,還有每日行走在山林間的生態護林員們。來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的李玉花正是其中的代表。“我的家鄉就在獨龍江邊,自然資源很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90%。”李玉花告訴記者,2016年,她成為生態護林員后,便一直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山——“巡山是困難的工作,遇到下雨天,山路極滑,摔跤是常有的事;夏天林子又悶又熱,蚊子咬上一口立馬起包腫痛”。
但她認為,這一切都很值得。“不僅林子平平安安,我們還發展林下產業,種植草果、靈芝,養殖獨龍牛等增加收入。現在,不僅村民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而且我們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也是我作為一名生態護林員所自豪的。我會一直堅持這個職業,一直堅持下去。”李玉花說。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2日 04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