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樂菱(女兒) 郭瑞煒(父親)
17年的今天,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中國四川汶川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一段永遠抹不掉的記憶。17年過去了,歲月撫平滿目瘡痍,汶川已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
2011年3月11日14分46秒,日本南三陸町東側大約120公里太平洋海底發生里氏9級地震,隨之引發最大高度達40.1米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福島第二核電站受到嚴重影響,大量放射性物質泄露,死者達15,893人。
我們知道,2009年3月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再看,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布的“2024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截至2024年12月31日,據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報告,2024年各種自然災害造成全國9413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失蹤856人,緊急轉移安置364.5萬人次;倒塌房屋6.4萬間,損壞房屋83.2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008.9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011.1億元。
面對過去慘痛的自然災害教訓,讓我們更深切體會到建設的現代化必須解決“人”“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
建設現代化、現代化建設,緊緊圍繞“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共生”。
初中語文課本里以前有篇課文《死海不死》,介紹了相關地理知識。曾讀到馬克·吐溫長篇游記《浪跡海外》所記他1864年來以色列所見:景色凄涼方面是首屈一指,山上寸草不生,色彩單調,地形不美,一切看起來都很扎眼,無遮無攔,沒有遠近的感覺,在這里距離不產生美麗,這是一塊令人窒息、毫無希望的沉悶土地。今天的以色列呢?已成《圣經》描述的“淌著奶和蜜”的“世外桃源”。目之所及,農田錯落,阡陌交通,除了隨處可見的橄欖樹和椰棗樹,還有牛油果、香蕉、西紅柿、柑橘、辣椒、玫瑰……各種各樣的綠植和莊稼茁壯成長。這奇跡是如何發生的?“真正的農業95%靠科學,5%靠耕種。”佩雷斯一語道破天機!比如:用科技“復活”死海,走可持續發展與綠色農業之道,采用無與倫比的生物防治——一句話,面對自然、靠“科技狠活”!
還是在中東地區,我們知道,沙特水資源短缺程度超出大多數人想象——全國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部分地區甚至低至50毫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約800毫米。一句話:沙特降水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左右。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幾乎被沙漠覆蓋的國度,人均日用水量竟高達271升(2016年數據),是全球平均水平近兩倍,位居世界第三!這背后,也是科技出的力。
看來,依靠科技,發展科技,讓科技撐腰是必然的路徑。
咱們近鄰日本,無論普通農家的農產品,還是新優農產品都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他們追求質量:農產品不但銷路暢且價格優;而且生產模式先進、管理細致。
在日本,無論種植何種作物,都能體現出日本農民“繡花”般的細心與精致。一些地區實行無土栽培,溫室大棚內種草莓、番茄,其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還精細,如花卉盆景展示園一般。這是在“科技”以外的“心態”“精神”及“情感”因素——一句話,不能用掙快錢的心態從事農業。另外,日本耕地保護不僅在“量”上維持,更要體現在“質”上。日本農村,所有剛翻耕過的耕作層均呈深褐色,土壤團粒結構良好,土質細而均勻,如同海綿一樣。日本農民以自身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大有可為,有潛力可挖,關鍵在于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的素質,提高農業的科技化、現代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這是讓在大自然懷抱里生活的人的“成長”推動與自然的共存共生呀。
這就是強調:人與自然必須共同成長,一起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