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結束對胡塞武裝的大規模軍事打擊,將航母和轟炸機撤出后不久,《紐約時報》報道稱,在美國空軍對胡塞武裝的進行軍事打擊期間,一架美國F35“閃電”隱身戰機差點被胡塞武裝的地面防空導彈擊中。被迫采取措施躲避導彈,最終才順利避開了攻擊。
此消息一出,在美國國內立馬引發了關于美國隱身戰機戰場生存能力的疑問。除此之外,在近期的軍事行動中,美國也損失不小,胡塞武裝成功擊落了七架美國MQ-9無人機,損失高達2.1億美元,大幅度削弱了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行動能力。
然而,美國這次面對的是胡塞武裝,并非大國,胡塞武裝手中的防空系統非常落后,大部分是從其它國家獲得的蘇聯時代制造的防空系統,還有一部分是從伊朗獲得的Barq-1 和 Barq-2等防空導彈,防空半徑大約在30到60公里不等,整體防空水平并不高,可以說大多數是東拼西湊而來,作戰時也是東躲西藏,進行埋伏式的攻擊,以此來躲避美國空中力量的打擊。就是這樣的防空系統,卻差點讓F35翻車,引發擔憂也是情理之中。
要知道F35“閃電”可是第五代隱身戰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雷達反射面積極小,能夠依托隱身優勢有效突破敵方的防空網。且廣泛出口到大約20個盟友的手中,訂單量超過3000架,此次中東之行差點被胡塞武裝擊中,擔憂的恐怕不只是美國,還有使用它的盟友,因為與胡塞武裝相比,許多國家的防空系統都要比其先進得多。
最擔憂的還是美國
5月20日,根據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的報道稱,F35“閃電”隱身戰機在中東差點被擊中,讓美國對其隱身性能感到擔憂,也體現出F35戰斗機在防空系統面前的脆弱性。因為該戰機的真正作戰目標并不是胡塞武裝,而是要用來對付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大國,這次中東之行F35“閃電”隱身戰機的遭遇,使得美國對其隱身能力更加失去了信心,甚至被打上了面對中俄防空系統時“徹底喪失隱身”的標簽。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的報道
美國空軍憑借代差和隱身等優勢在空中保持了數十年的優勢,但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進步,隱身優勢逐步喪失。例如美國第一代隱身戰機F-117夜鷹,從1983年服役以來,先后參加了1989年的美國入侵巴拿馬之戰,1991年的海灣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中,F-117夜鷹憑借隱身優勢,出動上千架次,大量打擊了對方重要的目標,如雷達系統、指揮中心、防空陣地和通信網等重要目標,使得對方的基礎設施直接被打垮,從而喪失作戰能力,在隱身優勢面前,防空部隊絲毫沒有發揮作用。
F-117夜鷹
如在海灣戰爭中,該戰機出動參加1300次任務,摧毀了伊拉克1600個高價值目標,占到了美國攻擊伊拉克戰略目標的40%,為后續的作戰掃清了障礙,自身無一損失。使得美國能夠以壓倒性的優勢迅速擊敗伊拉克,此次戰爭也讓世界見識到了什么叫代差優勢,什么叫高科技的戰爭,也讓世界見識到了什么叫隱身戰機。
不過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美國的隱身優勢被破解了。同年3月27日晚,一架美國空軍的F-117夜鷹隱形轟炸機被派往轟炸塞爾維亞目標,這已經數不清是該戰機的第幾次出動了。在此之前的出動中,F-117憑借隱身優勢進入塞爾維亞領空猶如無人之地,每次都能順利完成任務并全身而退,讓美國在空中始終能夠以壓倒性的優勢攻擊地面目標。
但就在這一天夜晚F-117“夜鷹”的優勢被打破,當地晚上9時,F-117“夜鷹”被薩姆3防空導彈擊中,并墜毀于布吉諾維奇村附近,飛行員跳傘逃生,這也是美國F-117“夜鷹”參加數千次任務以來,首次在實戰中被擊落,也標志著隱身優勢被徹底打破。當時塞爾維亞部隊經過長期的戰斗,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作戰方法,塞爾維亞防空部隊發現,將P-18早期預警VHF雷達設置在其最低頻率(和最大帶寬),就可以識別隱形飛機。
但這還不夠,需要配合P-15、SNR-125火控雷達和PRV-11 側網“高度測量”雷達進行配合使用,用于準確跟蹤來襲隱身戰機的準確位置,并將搜索雷達每次開機時間控制在20秒以內,一旦超過這個時間,立馬就會被北約的監測手段定位到,僅需要數分鐘導彈就會隨之而來,連撤離都來不及,且大部分時間里需要保持無線電靜默。
因為P-18早期預警VHF雷達在最大帶寬下,僅能夠在距離F-117“夜鷹”不到20公里的距離上發現目標,期間不僅要完成探測,還需要完成攻擊,反應時間極短。一旦發現目標,立馬啟動SNR-125雷達進行鎖定,最終發射薩姆3導彈完成攻擊。根據資料顯示,當時塞爾維亞的防空部隊鎖定F-117“夜鷹”時距離陣地僅有13公里,可以說戰機稍縱即逝。而且當時駕駛F-117的美國飛行員已經打開了炸彈艙門,準備對既定目標發起攻擊,完全暴露在了雷達的監測之下,這又給防空部隊提供了絕佳的攻擊機會,隨即防空部隊兩聯射,成功擊中F-117“夜鷹”,這也是防空部隊首次打下了隱身戰機。
F117殘骸
不過,事后美國分析家稱1999年塞爾維亞擊落F-117“運氣”的成份較大,但也有分析認為,這不僅是運氣,是塞爾維亞長期準備探索的結果,就像當年我們打下美國的U2偵察機一樣,一開始在世人看來無法完成任務,最終還是被解放軍給完成了。所以,早在20多年前,美國的隱身優勢就已經被打破了,盡管后續誕生的F22“猛禽”隱身戰機又實現了升級,采用更先進的隱身設計和涂料,使得雷達反射面積更小,隱身能力大幅增強,但雷達技術何嘗又不是在突飛猛進。
美國隱身優勢已徹底喪失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的報道中還提到,今天面對的中俄雷達系統和防空導彈更先進,使得美國的隱身優勢徹底喪失了。并表示,胡塞武裝之所以差點能夠擊中F35隱身戰機,這背后可能離不開俄羅斯的技術支持,俄羅斯旨在通過實戰檢驗其雷達對隱身目標的實戰能力。
Nebo-M雷達系統
特別是俄羅斯開發的Nebo-M雷達對隱身目標具有很強的探測能力,該雷達集成了三個3D雷達模塊,包括VHF頻段,L頻段,以及S/X頻段,能夠對隱身戰機的各種信號特征進行識別,每個模塊都能夠將數據傳輸到一個中央處理中心,該中心將結果合并成一個統一的跟蹤圖像,從而完成對隱身目標的探測,并引導導彈進行攻擊。該雷達系統對高空目標(彈道導彈)的探測距離高達1800公里,飛機的探測距離600公里,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也可以達到上百公里。且該系統通過卡車部署,機動較為靈活,可以針對不同的地區進行布置。
除此之外,該網站的報道中還提到,中國開發的JY-27A型反隱身雷達系統還要更先進,與俄羅斯的Nebo-M雷達系統不同的是,JY-27A采用了先進的電子掃描陣列VHF系統,探測距離更遠。該系統利用有源相控陣天線和超高頻波,能探測500公里以外的隱身目標,如F22、F35和B2等隱身作戰飛機,還可以引導防空導彈進行攻擊。據悉,JY-27A型反隱身雷達使用波長略超過3.3英尺(約1米)的波,這些低頻波可能會接觸到隱形飛機的大部件,如其機翼或尾部,并產生比使用更高頻率的雷達強100多倍的回波信號,有效提升了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
加上美國的F22、F35等戰機長期在中國周邊活動,JY-27A型反隱身雷達早就有了實體目標探測的機會,并完成了針對性的改進,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早已成熟可靠。除此之外,中國也裝備有殲20和殲35兩款隱身戰機,這些戰機對JY-27A型反隱身雷達的探測能力提供了較好的檢驗平臺。
所以,美國的F35“閃電”隱身戰機在中東險些翻車,加上1999年塞爾維亞就成功使用老式雷達擊落了F117“夜鷹”隱身戰機。與此同時,中國和俄羅斯在反隱身雷達的研制上發展多年,且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作為支撐,這也就是為何美國媒體會說,美國的隱身優勢已經徹底喪失的原因。就連美國也不再相信自己的隱身優勢,反而對中俄的隱身戰機擔憂起來。
TPY-4反隱身雷達
就在不久前的4月8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才剛交付了首部TPY-4反隱身雷達,旨在針對中國的殲20和俄羅斯的蘇57,以強化美國的反隱身能力,不過相較于中俄來說,美國的反隱身雷達交付時間相對較晚,起步也較晚,究其原因就是過去對隱身戰機的高度自信和崇拜,加上中俄的五代機誕生比美國晚,美國沒有那么迫切發展反隱身雷達,這就使得交付時間比中俄要晚。
注:以上數據來源網絡,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