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我是西山人
【一部教育史:從“紙上藍圖”到“破土重生”】
2014-2017年,隨著西泉街萬泰陽光城、西雅美圖小鎮等小區首批居民入住,一場關于教育的“十年追問”就此拉開帷幕。彼時,該片區隸屬烏魯木齊縣,規劃中的“西湖中學”僅停留在立項階段。2018年行政區劃調整移交經開區后,學校建設被納入日程,卻因選址爭議屢次擱淺:
西湖中學首次選址西泉街三角地
移交經開區后,教育部門一直努力立項
十年間,立項文件在規劃局、教育局、自然資源局間流轉,居民每年通過問政平臺、媒體呼吁,用“十年磨一劍”形容這場教育長跑。
【借讀之痛:沒有國旗的校園與“流浪”的童年】
“孩子上學像‘打游擊’,每天往返十幾公里。”一位家長回憶,2019年片區適齡兒童被安置至市59中學(原西山陶瓷廠子女學校),校舍簡陋、教室擁擠;2020年經開區教育局協調租用八一中學紫金校區教室,由57中教師代課,但“寄人籬下”的困境仍未緩解:
曾經一位萬泰陽光城家長寫的一封信講述苦衷
截至2025年,八一中學紫金校區教室容量已飽和,建設新校迫在眉睫。
大西山小編曾經多次向政府提交建議
【破冰時刻:2025年復工背后的攻堅密碼】
2025年3月,停工數月的工地終于重啟——挖土機轟鳴著開挖地基,工人清理基坑積雪,復工首日便有居民駐足圍觀。這場“破冰”背后是多重攻堅:
西泉街學校效果圖
根據規劃,學校占地56.14畝,總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設54個班級(小學36個、初中18個),配備室內運動館、300米跑道及多功能廳,2025年8月小學部率先招生,2026年初中部投用,徹底終結“借讀史”。
【未來圖景:從“教育孤島”到“城西教育帶”】
這座學校的意義遠超“蓋樓辦學”:
西泉街學校施工現場
西泉街學校施工現場
西泉街學校施工現場
【寄語:致永不放棄的守望者】
家長留言:
“十年了,終于等到這一天!希望新校園的升旗臺能補上孩子們錯過的每一次國歌響起。”
學生心愿:
“我想在真正的操場上體育課,和同學們一起跑步,不用再擠在走廊里做操。”
建設者誓言:
“倒排工期、晝夜施工,確保8月小學部如期交付——這是我們對西山的承諾。”
【結語】
從2014到2025,西泉街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十年蝶變,是民意與政策的共振,更是城西崛起的縮影。未來,當瑯瑯書聲從新教室傳出,這片土地將銘記:所有值得等待的,終將破土成光。
烏魯木齊大西山,與城西共成長。
來源:原創(數據如有出入,請與作者聯系,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做修改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