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選擇黨(AfD)近期調整其對外政策,試圖減少對俄羅斯的親近,轉而拉攏美國,以改善形象并爭取更多政治盟友。文章揭示了選擇黨內部對親俄立場的爭議,強調新策略與基民盟(CDU)關系及特朗普(Donald Trump)支持有關,同時分析了該轉變的動機與可信度,反映出選擇黨在德國政治中的復雜處境。
選擇黨正試圖重塑形象,減少親俄傾向,清理部分對普京(Wladimir Putin)忠誠的議員。馬蒂亞斯·莫斯多夫(Matthias Moosdorf)成為這一策略的首個犧牲品。在上周二的議會黨團會議上,分配外交委員會席位時,莫斯多夫接連在競選投票中失利,甚至未競爭最后一個席位。這位前外交事務發言人常赴俄羅斯,并持有與克里姆林宮關系密切的格涅辛音樂學院榮譽教授身份,顯然不符合黨的新形象需求。
減少普京,擁抱特朗普
黨內聲音顯示,愛麗絲·魏德爾(Alice Weidel)支持甚至主導了這一適度疏遠俄羅斯的路線。她提拔來自巴登-符騰堡州的親信馬庫斯·弗羅邁爾(Markus Frohnmaier)為新外交事務發言人。過去,議員如彼得·拜斯特龍(Petr Bystron)曾在議會宣揚普京觀點,稱西方對烏克蘭戰爭負有責任。而如今,聯邦執行委員會成員漢內斯·格諾克(Hannes Gnauck)對《明星》雜志表示,俄羅斯以“一定程度的強硬和無情”推動其大國利益,強調“只有自身實力和防御能力”是適當回應,俄羅斯“既非朋友也非敵人”。選擇黨同時嘗試拉近與美國的距離,競選期間甚至連非跨大西洋主義的比約恩·赫克(Bj?rn H?cke)也對華盛頓表示贊許,這與特朗普及其副手和顧問埃隆·馬斯克的支持密切相關。
美國助力對抗禁黨壓力
選擇黨希望通過這一轉向實現三重目標:首先,改善形象以吸引潛在政治伙伴,打破與其他黨派的隔閡,表現在議會中更溫和的發言和行為;其次,部分議員認為親俄立場已不受選民歡迎,庫帕拉(Tino Chrupalla)曾宣稱普京向西方伸出和平之手,但近期普京的行為讓這一說法顯得不切實際;最后,面對聯邦憲法保衛局將選擇黨定為“極右”引發的禁黨壓力,黨內寄望特朗普作為“言論自由捍衛者”提供支持。美國副總統J.D.萬斯曾批評德國政府此舉,選擇黨期待美國助力增加禁黨程序的阻力。然而,新任外交事務發言人弗羅邁爾曾將非法吞并的克里米亞稱為俄羅斯領土,且被《明鏡》周刊指為俄羅斯情報機構潛在幫手,其可信度令人質疑。選擇黨在東部的親俄立場仍可能吸引選民,目前民調支持率達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