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粵西,一座曾以“南方油城”聞名海內外的城市,正在悄然蝶變。
茂名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經濟區和海南自貿港三大國家級戰略區交匯處,在新中國石油緊缺的年代,以51億噸油頁巖儲量扛起“共和國石油工業長子”的重任,為國家解決油荒奉獻了青春。
然而,長期采礦也給茂名的環境帶來了損傷,近年來,茂名一直謀求高質量轉型發展。
從主動舍棄礦產收益,將昔日滿目瘡痍的露天礦坑轉變為綠意盎然的生態公園,到積極引入綠色化工企業,奔向世界級零碳石化產業園的新目標,重塑現代工業基因,茂名,這座因油而建、因油而興的城市,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破繭成蝶的智慧,書寫中國礦產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的樣本。
茂名將開采油頁巖形成的巨大礦坑,改建成生態公園,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茂名市委宣傳部 供圖
5月21日,茂名市委宣傳部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主辦的“行路茂名 暢享荔枝”茂名“農交文旅商”融合發展調研行走進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和東華能源,探尋茂名綠色轉型與崛起的密碼。
油頁巖的榮光和“傷疤”
茂名的石油歷史與新中國工業發展緊密相連。
在緊鄰茂名市區的露天礦生態公園,茂名露天礦博物館文化宣傳部部長楊偉文介紹,1954年,時任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在廣東考察時,聽聞茂名有一種可以燃燒的石頭,隨后派出勘探隊深入茂名,探明茂名油頁巖儲量達51億噸,礦層平均厚度15米,以年產100萬噸原油計算,可以開發100年。而當時,全國原油緊缺,年產量不足50萬噸,這個發現可以解國家能源的燃眉之急。
數萬名建設者從全國各地奔赴茂名,要“從石頭中榨出油”, 南方最大、全國第二大的露天礦山在茂名破土動工。1957年,茂名建起新中國第一座頁巖煉油廠,到1958年3月22日,生產出第一滴頁巖油。1959年5月9日,茂名建市,開始大規模建設石油城,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石油工業史。
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管理處主任唐昊成介紹,茂名露天礦到1992年停止開采,油頁巖由開發能源轉為國家儲備能源,30年間累計開采1.02億噸油頁巖,提煉出292萬噸頁巖油,為新中國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茂名也因此被稱為“共和國石油工業長子”。
1958年《南方日報》報道茂名石油城建設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 王岱玉 翻拍
然而,光環背后,茂名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
楊偉文介紹,停產后的露天礦坑一度滿目瘡痍,工業垃圾堆積如山,洗礦廢水橫流,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氣味,甚至還有山坡崩塌,嚴重污染著周圍環境,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是很多茂名人“小時候都不敢來的地方”。
“當時還有一些礦業公司還會在深夜偷偷開采,一個礦井一晚上連續開采個六七個小時就能掙40萬至50萬元。當時,政府不惜代價關閉露天礦坑,也意味著茂名當年失去了一個強大的經濟支柱。”回憶起露天礦坑的過去,楊偉文感觸頗深。
“工業傷疤”變“城市綠肺”
為徹底改變露天礦坑對生態的破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2013年,茂名多方籌集資金,提出“要整治修復、保護好環境,把寶貴的資源留給子孫后代,把綠水青山還給人民”,開始將露天礦坑建設成占地10.07平方公里的生態公園,修復生態,還綠于民,變“工業傷疤”為“城市綠肺”。
唐昊成介紹,當時茂名主要做了五件事。
第一件事是引水。將高州水庫的清水引入礦坑,形成東西長6公里、南北最寬處1.5公里、最深處100米的巨大湖泊,并以茂名城市的“好心精神”命名為好心湖。
5月21日,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90多米深的湖水在陽光下呈現出迷人的藍綠色。 澎湃新聞記者 王岱玉 圖
第二件事是種樹。由于茂名土壤富含高嶺土,寸草不生,需要一鏟一鏟地換土,一棵一棵地種樹。在茂名歷任市領導的帶領下,目前該公園已經種植了8000多畝的樹林。
第三件事是建館。將露天礦的舊廠房改造成博物館,保留歷史記憶,賦予工業痕跡新生命。
第四件事是修路。修建40公里的環湖道路,將公園串聯成一體,人車分流,建起親水棧道。
第五件事是興業。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和老城區改造,推動農文旅等融合發展,實現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
十多年間,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達90余米的湖水泛著綠色、藍色相間的波光,湖邊綠樹成蔭、鮮花遍地,成為茂名的旅游景點,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該公園平均每日接待游客量高達6萬余人次,日均收入約50萬元。
這座公園還給茂名帶來了更多想象和改變,2015年以來,茂名先后在這里舉行了茂名生態馬拉松、全民健身徒步節、慈善騎行等活動,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參賽選手和本地市民共同參與,帶動茂名全民健身運動熱潮。
唐昊成介紹,露天礦生態公園榮獲2023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全國示范工程、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國家工業遺產、省級十佳“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案例”、省級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等各種榮譽。
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以一座巨大的湖泊為核心,緊鄰茂名市區。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茂名露天礦博物館的展示如是評價:“回眸茂名露天礦砥礪前行的足跡,感受歷久彌新的礦業文化,對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繼承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加快茂名振興發展,建設濱海綠城有著重要的意義。”
唐昊成講述,生態環境變好之后,露天礦公園帶動周邊農業升級、打造田園綜合體多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增收致富,而不少曾遠離茂名闖蕩的年輕人被家鄉的魅力重新吸引,選擇返鄉創業。他舉例,露天礦生態公園內的機器人項目以及附近的多家餐飲店老板,都是回鄉年輕人帶回來的項目。
目標是打造零碳產業園
茂名的綠色發展,不只體現在礦坑變公園,還體現在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茂名的龍頭產業石化,也正在“由重變輕”,實現“綠色突圍”。
在茂名濱海新區,一座零碳產業園正在崛起,這將是全球首個以核能為能源核心、以綠色化工為產業核心,通過核能與石化耦合發展的千億規模萬億產值零碳產業園,建成后將減少石化企業80%的碳排放,沖破歐盟碳關稅壁壘。
5月21日拍攝的茂名市零碳產業園東華能源項目一角。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在零碳產業園,東華能源烷烴資源綜合用項目一期(1)已經投產,5月21日,東華能源的海港上,一艘數萬噸的貨輪正在停泊,向生產線輸送原料。而在該項目一側,碳纖維項目也于2024年開建,總投資約37.37億元,建成后可年產10000噸高性能碳纖維,可用于航空、汽車、工程等領域。據《茂名日報》報道,該項目作為茂名零碳產業園下游產業鏈的關鍵一環,將建設以碳纖維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開辟茂名乃至廣東新材料產業的新賽道。
通過建設“零碳產業園”,茂名正逐步構建起以東華能源、中核綠能等為核心的綠色智能產業集群。
茂名,已不再是那個單一的“南方油城”,而是一個集綠色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于一體的多元化、現代化生態城市。
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茂名不僅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更注重產業綠色轉型,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為中國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海報設計 鄭達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