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安丘居民區的共享會客廳內,一張由居民捐贈的鋼琴靜立一角,茶桌上擺放著鄰居們自帶的茶葉,咖啡機飄散著醇香……這些物件都來自社區居民捐贈的閑置舊物。
▲安丘共享會客廳內,部分由居民捐贈的家具和設施
而角落里由廢舊垃圾改造而成的創意擺件,更是讓會客廳角落處處透著“變廢為寶”的巧思。
▲用廢棄物制成的“愛心樹”和桌椅
這個由居委會、共建單位、居民“眾籌”而成的低碳空間,不僅實現了物品循環利用,更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低碳生活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日常場景。
從“新習慣”到“新場景”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要“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在倡導低碳生活的今天,社區共建成為推動環保理念落地的重要實踐。
以安丘居民區為例,社區通過黨建引領,發動居民設計師主導小區垃圾廂房智能化改造,在實現太陽能供電、智能感應投遞、精準分類系統等智慧功能的同時,保留原有弧形墻體、融入小區風貌。主導該項目的居民設計師常琦介紹,從方案征集到施工監督,社區召開多次居民協商會,充分聽取民意,設計稿歷經不下7次修改,讓環保實踐真正凝聚大家的共識。
▲銘庭小區的智能垃圾廂房
此外,居民區還通過多元參與、資源整合,衍生出低碳會客廳、“漂流書吧”、閑置交換市集等場景,將低碳生活和社區營造深度融合。“只有把‘要我做’變成‘我要設計、我要參與、我要共享’,低碳環保理念才能真正在居民心里扎根,社區也就成了‘綠色生活共同體’。”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雷國興說道。
▲低碳市集活動
在社區低碳場景持 續生長的同時,虹口區也在構建專業化低碳展示平臺。
作為低碳生態的重要支點,位于和平公園的上海碳秘館,集互動體驗、成果展示、理念傳播于一體,館內還定期舉辦各類主題講座、實踐活動,讓環保成為可感知、可學習、可實踐的具體行動。自2024年開館以來,碳秘館已累計接待市民群眾超9.2萬人次,成為廣大市民了解生態文明、踐行低碳生活的熱門場所。
▲上海碳秘館
打造“15分鐘低碳生活圈”
兩年來,虹口區以“低碳生活新時尚”為引領,將生活垃圾分類與社區治理、“無廢城市”建設深度融合。據統計,自2023年以來,全區累計建設37個精品示范居住區,完成255個投放點微更新和144個投放點專項更新,打造了2個生活垃圾精細化分類樣板區域,并建成2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轉站,切實提升源頭分類實效。2024年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考評排名中,虹口8個街道評估結果均為A+,位列全市第二。
▲曲陽路街道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轉站
無廢城市建設方面,虹口目前已完成首批15個區級“無廢細胞”創建,涵蓋無廢醫院、無廢校園、無廢樓宇等多個領域。2024年全區危廢(醫廢)無害化處置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52.86%,裝修垃圾和拆房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0%以上,讓“放錯地方的資源”重新煥發生機。
站在兩周年節點,虹口區發布《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地圖》,串聯37個精品示范居住區、144個專項更新投放點,打造“15分鐘低碳生活圈”。如今,市民們可沿著地圖線路漫步、參觀、體驗,實地感受虹口區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建設成果,讓低碳生活理念在日常點滴中深入人心。
▲《虹口區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地圖》
從社區共建低碳空間到打造碳秘館熱門地標,從垃圾廂房的智慧改造到“無廢細胞”的星火燎原,虹口正以綠色為筆書寫城市治理的“雙碳答卷”。這場始于垃圾分類“關鍵小事”的綠色實踐,正成為撬動基層治理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重塑市民精神家園的“金鑰匙”。未來,虹口區將持續深耕低碳實踐“試驗田”,聚焦可回收物體系提質增效,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讓低碳理念浸潤城市每個角落。
記者:陳怡
圖片:陳怡、區綠容局、融媒體中心資料圖
編輯:陳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