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同行無意間得到的、從延安黃土下挖出我方撤退時的遺留文件,嗅覺靈敏的謝若林察覺到了翠萍的真實身份。在一心想將余則成拉下水的背景下,謝若林在家中安排了一場火鍋宴。
晚秋:“家里只有半張餅,吃什么?” 謝若林:“等會我讓人送個鍋子來,咱們今天吃涮羊肉,正宗的蒙古館子的羊肉?!?/blockquote>
可當接下來的火鍋畫面出現在觀眾面前時,相信很多人已經哭笑不得,話說這劇組是不是太敷衍了?
火鍋依舊是熟悉的銅火鍋,可旁邊的配菜卻讓人無語。一盤羊肉、一盤豆腐、一盤青菜、一盤胡蘿卜。謝若林、余則成等四個成年人吃火鍋,桌上卻只擺放著這些寒酸無比的菜肴,這恐怕還不夠一個人吃吧?
或許很多人已經認定劇組在拍攝這場戲時一定非常的敷衍,可這種見解不一定是對的。因為《潛伏》劇組中有關吃飯的戲份很多,吳敬中宴請天津站的諸多屬下和家屬、八路軍代表在天津舉行招待會、余則成夫婦與吳敬中夫婦私下吃飯......從拍攝現場的布景來看,這些戲份的現場可一點也不寒酸。
上述場景很隆重,卻唯獨謝若林的這場火鍋宴極為寒酸,兩者之間的區別又是什么?答案同樣顯而易見,相比較公共場合的大型聚會以及吳敬中的顯赫身份,謝若林只是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小人物。
而在真實的解放戰爭所處的時代,像謝若林這樣的人物也只能撐起這種檔次的火鍋宴。而晚秋的一句話,也詮釋了這樣的火鍋宴在當時的大部分百姓家中是完全吃不起的。
以前在叔父家倒是常吃,眼下吃一頓羊肉真就像過了年一樣。
1945年承德各界慶??箲饎倮?/p>
當年《潛伏》上映時,筆者的外公也看到了這部作品。這位于1932年出生,曾就讀于承德國高(國民黨高中,當時簡稱國高),也于1948年承德解放前夕拒絕隨蔣軍一同南下撤退,最終投身革命的長輩(離休干部)不禁講起了劇中所處年代時,他曾經經歷的一件事。
1948年年初,當時正在承德國高就讀的外公與同寢室的剩余7人一同出門,這個8人組共同湊份子在當地吃了一次火鍋。按照外公的回憶,當年他與其他7位老同學圍坐在一張桌子時,火鍋旁邊擺放的就是這4盤菜,分量雖多了一些,但根本不夠吃,所謂的吃火鍋更像是打牙祭。
事實上,在20世紀40年代,在物資匱乏的背景下,葷腥二字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及。在一部同時代的紀錄片、記錄有關北平生物學教授武兆發一家的生活畫面中,在武兆發收入頗豐的背景下,其一家人的吃食也很難見到葷腥。甚至在這一時期,炒素菜都可以被列為葷腥菜肴——因為很多人吃不起油。
在這樣的背景時代下,外公和同學能體驗一次寒酸的火鍋已經是相當奢侈的生活。根據外公的回憶,當天的羊肉每人不過才吃了幾口,素菜和豆腐也很快下肚。由于火鍋湯還依舊掛著油腥,他們8人甚至連火鍋湯都喝的一滴不剩。而這頓火鍋,一共花費了他們30多萬法幣。
相信熟悉歷史的人更知道,法幣在1948年年初早已貶值。100元的法幣在抗戰前期能買到一頭牛,但在1948年初只能買到幾粒大米。
1948年11月,承德解放前夕,當地蔣軍為裹挾學生一同南下,他們舉行活動強行讓外公和其他同學加入所謂的三青團。隨后又以出身相威脅,逼迫這些學生一同隨蔣軍南下撤退。外公拒絕撤退并與其他一部分同學趁亂逃走,隨后投身革命,外公也于上世紀90年代初以離休干部身份退休。而當年一部分隨蔣軍南下撤退的老同學,從此再未相見。
《潛伏》中的這場戲看似敷衍,但劇組卻展現了1948年年底北平最真實的生活景象。這場晚餐看似寒酸,但在民國時期的大部分百姓眼里,這樣的火鍋已然是奢侈無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