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世乒賽女單16強的門票剛剛分出歸屬,這邊王曼昱險勝韓瑩的“拉鋸戰還讓人回味,另一邊球迷已經炸鍋了,賽程安排的話題在社交平臺上再度刷屏,怎么說呢,這場比賽不光讓人看到了運動員的極限,也讓組委會的“魔鬼賽程成了眾矢之的,尤其是韓瑩和王曼昱兩位,一個42歲老將、一個正當打的國乒中堅,打出了一場幾乎讓人懷疑是不是在看體能訓練課的拉鋸戰,結果賽后才發現,真正的難題還在后頭。
單看比分,王曼昱4比1過關,看著好像挺穩,細摳一下,每局分差幾乎都在2分以內,三局還直接拉到加分,你說這球有多難打,解說員都忍不住感嘆“已經打到無氧狀態,場上多板相持一回合接著一回合,倆人胳膊都快掄不動了,這場面真不是普通球迷能體會的,尤其韓瑩,42歲,還做過兩次手術,能跟王曼昱這么剛,雖敗猶榮四個字真不夸張,王曼昱賽后都不吝溢美之詞,尊敬韓瑩的堅持和復出,韓瑩自己也說離開賽場一年多,能回歸還能跟頂尖對手打出高水平,知足,也期待自己越來越好,不再受傷,現場氣氛一度有點催淚,但現實給她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王曼昱剛剛打完66分鐘惡戰,轉頭發現自己第二天上午11點40就得開戰,算上比賽結束都快晚上九點了,賽后還得放松、理療,真正能休息的時間可能只有12小時,組委會這手操作,真是讓人服氣。
問題來了,魔鬼賽程到底有多離譜,王曼昱不是第一個中招的,33歲的中國臺北老將鄭怡靜,直接被安排一天四場球,混雙、女單、女雙輪番上陣,最夸張的是,晚上的女單和女雙連場,地點還分別安排在副館和主館,倆館之間隔著十幾公里,女單23點開打,女雙凌晨零點二十,正常人光趕場都能累趴下,更別說保持競技狀態,最后還是靠協調才把女單也挪到主館,但球員的體能和狀態早就被折騰得七零八落了,這種安排到底是照顧誰呢,網友直接“擺爛開懟,各種吐槽組委會只顧流程不顧運動員死活,確實,這么玩下去,誰還能打得出來高水平。
回到王曼昱這邊,這場和韓瑩的硬仗已經提前預定了本輪最耗時比賽,66分鐘高強度相持,碰上的還是削球高手,打完人都快虛脫,再看看第二天的賽程,王曼昱是全體女單里最晚結束上一輪、第二天又最早開賽的選手,這種安排放在任何一個懂球的球迷眼里都只能搖頭,體能消耗巨大,恢復時間極短,誰都明白這對運動員極不公平,別說是頂級選手,普通人連想都不敢想,體育比賽拼的不光是實力,臨場狀態、體能儲備這些都是硬指標,組委會這種安排,等于逼著運動員玩“極限挑戰,球迷質疑完全合理。
可能有人會說,賽程緊張大家都一樣,憑啥只說王曼昱和鄭怡靜,其實仔細看,真正被“魔鬼賽程波及的,往往是那些晉級希望大的熱門選手,比賽場次多、項目多,稍微卡一下時間,恢復窗口就被壓縮得只剩下極限,何況像王曼昱這種還要面對削球這種極耗時的對手,賽程安排不是光排個表這么簡單,背后是對運動員極限的考驗,比賽精彩是一回事,球員身體才是根本,咱們不是沒見過因為賽程密集導致傷病、狀態下滑的例子,歷史教訓擺在那,組委會真的應該長點心。
當然了,孫穎莎這輪打得就很輕松,4比0橫掃法國選手盧茨,全場壓制,首局對手只拿4分,末局更是只讓人家拿1分,這種級別的差距,球迷只能感慨一句,實力差距擺在那,賽程再怎么折騰,也很難動搖絕對實力,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孫穎莎這種順風順水的晉級體驗,更多人還是像王曼昱和鄭怡靜那樣,既要硬剛對手,還要硬剛組委會的“鬼畜日程表。
說到底,世乒賽是頂級賽事,組委會在追求流暢流程和商業效果的時候,真的不能把運動員當成“鐵人三項選手來用,畢竟精彩的比賽才是吸引球迷的最大賣點,運動員能休息好、恢復好,比賽質量自然就上來了,王曼昱這把頂住了,體能能不能扛過接下來的連續作戰,還真不好說,球迷心疼、網友吐槽,組委會要是真有點擔當,還是得把“魔鬼賽程這個鍋背起來,別讓拼搏成了無謂的消耗,至于韓瑩和鄭怡靜這樣高齡還在一線拼搏的老將,更值得大家點贊回懟,尊重每一位還在場上流汗的選手。
最后一句話,精彩的對決值得被銘記,合理的賽程更值得被爭取,畢竟沒有誰是天生鐵人,運動員的極限就是球迷的底線,希望組委會能多一點共情,少一點“擺爛操作,別讓熱搜和吐槽成了比賽之外的主旋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