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必有一戰?這個驚悚論斷正讓全球神經緊繃!
哈佛大學的專家、前美國國防部官員格雷厄姆?艾莉森最近放出重磅消息:
解放軍已隱忍 30 年!從銀河號屈辱到南海撞機之痛,這支鐵軍正以 "福建艦下水即戰力" 的速度憋大招—— 如今就等美國打響第一槍!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個深度研究中國 40 年的戰略家的泣血預警!
那么,若真如他所說,一旦開戰,中美將如何收場?
格雷厄姆?艾莉森的背景
格雷厄姆?艾莉森可不是普通的學者。
他有著硬核履歷:克林頓政府國防計劃助理部長、里根總統特別顧問,還在哈佛教了幾十年國際政治,光研究中國就超過 40 年!
他第一次來中國時,大概 80 年代末,眼前全是藍灰色中山裝的人潮,自行車比汽車多十倍,北京上海的高樓一只手數得過來,妥妥的發展中國家模板。
但 2023 年他再訪華時直接看傻了,高鐵像銀蛇竄遍全國,5G 基站比全球其他國家加起來還多,福建艦航母甲板閃著寒光,大街上跑的全是比亞迪蔚來……
這哪是發展中國家?
分明是用 30 年走完別人 200 年路的現代化奇跡制造機!
他離開中國時非常感慨:中國在基建、軍工、芯片這些美國以為永遠追不上的領域,正在上演碾壓式突破!
中國 30 年發展的核心突破
中國這 30 年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經濟和產業方面,以前咱們很多東西自己造不了,總覺得買外國的更劃算。
大到機器設備,小到日常用品,不少都得靠進口。
但現在不一樣了,全球 500 多種主要工業品里,咱們有 400 多種產量都是世界第一!
高鐵修得四通八達,滿大街跑的電動車好多都是咱們自己的品牌,連無人機都賣遍全世界,老外用著直夸好。
軍事上的變化更是明顯。
20 多年前,咱們海軍像樣的軍艦沒幾艘,航母想都不敢想。
現在呢?已經有三艘航母了,每年新造的軍艦特別多,光去年下水的軍艦總重量,就相當于美國一年造艦量的 20 多倍!
空軍也厲害了,殲 - 20 這樣能隱身的先進戰機早就部署了,殲 - 35 艦載機馬上要上航母,六代機也出來了。
更關鍵的是,咱們有了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再也不用看美國的臉色,無人機技術也跟得上,偵察、作戰都能干。
科技這塊兒,以前美國在 GPS 上卡過咱們脖子,現在咱們的北斗不僅能自己用,還能給全球提供服務。
芯片雖然還有短板,但 14nm 的已經能自己生產了,華為的新芯片也在努力突破。
高鐵、特高壓輸電這些技術,咱們都是世界領先,連美國都得研究咱們的經驗。
電池方面,比如寧德時代,咱們的產品占據全球大片市場,特斯拉都得和咱們合作。
現在美國列的 “限制清單” 里,中國企業越來越多,這反過來也說明,咱們在不少領域已經從 “跟著別人走” 變成 “和別人并排走”,甚至在 5G、新能源這些地方還走在了前面。
正是因為,這樣反倒應了西方一個理論,讓西方國家都膽寒起來。
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套用
“當一個崛起大國威脅取代現有守成大國時,戰爭幾乎不可避免。”
意思就是:當新來的狠角色要挑戰老牌強國的江湖地位時,雙方很容易擦槍走火,甚至打一架定勝負。
而這個理論也不是空穴來風。16組歷史大數據顯示,近500年來的15次大國權力更迭中,有12次以戰爭收場。
這個理論是從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那兒來的,他當年分析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時說,雅典崛起讓斯巴達感到恐懼,最終導致戰爭。
無獨有偶,19 世紀末的英國和德國:英國是老牌帝國,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兩國為了殖民地和霸權爭得頭破血流,最后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還有16 世紀的西班牙和荷蘭、18 世紀的法國和英國,大多都是 “崛起國” 和 “守成國” 掐架的劇本,而且超過一半最后都打起來了。
言歸正傳,中國這幾十年發展太快,經濟、軍事、科技都快趕上美國了,而美國作為現在的全球霸主,擔心自己 “江湖老大” 的位子不穩,心里慌得很。
不過也不是所有例子都得動刀子,冷戰時的美國和蘇聯,雖然斗了幾十年,但靠著 “核威懾” 和各種博弈,最終沒爆發全面熱戰。
所以現在爭議也挺大:有人覺得中美逃不過必戰的宿命,也有人認為時代變了,經濟相互依賴、全球化深度綁定,可能有不一樣的解法。
但像艾莉森這樣的專家為啥一直敲警鐘?
因為中國崛起的速度實在太快了,美國的焦慮感比歷史上任何守成國都強,而臺海、南海這些敏感點,又特別容易成為雙方 “擦槍” 的導火索。
潛在沖突點:臺海問題
臺海現在就像中美之間最危險的火藥桶。
美國幾十年來一直把臺灣當棋子玩:一邊不停給臺灣賣武器,去年光是賣軍火就賺了臺灣 100 多億美元;一邊派政客跑去臺灣刷存在感,甚至想把臺灣硬塞進國際組織里。
他們以前靠第一島鏈卡咱們脖子,可現在解放軍航母編隊隨便就能穿過日本的宮古海峽,東風導彈射程能覆蓋整個西太平洋。
美軍自己搞過 20 多次軍事模擬打仗,結果 70% 以上的情況都是美軍會輸,為啥?
因為咱們在家門口打仗,導彈、飛機、軍艦能迅速支援,占盡地利。
美國現在卡在兩難境地里。
想繼續在亞太圍堵中國,就得每年往亞太的軍事基地砸幾百億美元,還要拉攏日本、菲律賓當幫手。
但美國自己國債都欠了 35 萬億美元了,再這么燒錢等于打腫臉充胖子,早晚掏空家底。
可要是不管亞太了,解放軍分分鐘就能把第一島鏈變成咱們的后院。
到時候臺灣問題解決了,南海航線也牢牢握在咱們手里,美軍再想插手東亞,得從萬里之外的夏威夷開過來,優勢全沒了。
最讓美國著急的是,雙方實力對比正朝著對他們不利的方向變。
2010 年時,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艦數量是咱們的 2 倍。
現在咱們光驅逐艦就比美國多 15 艘,咱們的福建艦航母用了電磁彈射技術,比美國最新的福特號航母還先進半代。
空軍方面,咱們的殲 - 20 隱身戰機已經部署了 200 多架,而美國的 F-22 戰機因為早就停產了,零件都快湊不齊了。
照這個速度發展,再過 5 年,咱們在臺海周邊的火力強度能達到美軍的 3 倍。
終極預言
格雷厄姆?艾莉森最近研究說,2027 到 2030 這五年對人類命運很關鍵,中美關系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概率 35%,就是中美像 “新冷戰” 那樣在競爭中保持共存,臺海維持現在不統不獨的狀態到 2049 年。
雖然兩國在科技、軍事這些領域互相競爭。
但經濟上又互相依賴,比如 2024 年中美貿易額有 6580 億美元,而且在氣候、核不擴散這些方面還有合作,所以能控制住摩擦不變成全面對抗。
不過美國國內政治斗爭厲害,如果特朗普再激進一些,可能會打破這種平衡。
第二種情況概率 55%,是最可能發生的,就是臺海爆發局部戰爭。
如果臺灣當局搞實質 “臺獨”,或者美軍公開駐臺,解放軍可能會在 72 小時內發動行動,先用火箭軍摧毀臺灣的指揮中心和防空系統,然后陸軍立體登陸。
美軍可能會派航母過來,但不會直接大規模參戰,只是做點象征性的反擊,在周邊海域展示一下火力,然后就坐下來談判。
這種情況下,兩岸可能實現統一,美國會用一些妥協來換取在亞太其他地區的利益,比如讓中國在南海允許美國艦船自由航行。
第三種情況概率 10%,但后果最嚴重,就是全面戰爭。
如果局部沖突中雙方誤判或者國內政治壓力太大,戰火可能蔓延到日本、韓國的美軍基地,中美在東海、南海直接開戰,甚至把戰術核武器搬出來。
雖然雙方都不敢先動用核武,但一旦真的使用,那可真是與天同壽了。
不過好在中美都知道核戰爭的后果太可怕,加上經濟互相依存度高,這可能會成為阻止戰爭擴大的剎車器。
結語
總的來說,這五年中美能不能避免沖突,關鍵看雙方能不能保持克制,別被 “必然會打仗” 的想法誤導。
就像李光耀說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只要雙方不搞意識形態對抗,找到合作的辦法,人類就能度過這個危險期。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