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內羅畢5月22日電 通訊丨鐵軌上的生態安全網——中企在肯尼亞鐵路建設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新華社記者嚴鈺景
晨曦中,長頸鹿群悠閑地穿過內馬鐵路特制的高架橋洞,最低7.5米的橋墩足以讓它們自由往來;3公里外,紅外相機記錄下動人一幕:母犀牛帶著幼崽在人工引導的飲水點稍作停留后,從容穿過嵌有非洲圖騰的動物通道,消失在樹林中……這些畫面,正是中國企業在肯尼亞鐵路建設中用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當地生態系統的寫照。
鋼鐵動脈上的生態守護
由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路橋”)設計建造的肯尼亞標軌鐵路項目是東非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蒙內鐵路、內馬鐵路項目等,是一條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管理、中國裝備建造、中國運營維護的國際干線鐵路。鐵路建成后極大降低了跨境物流運輸成本,進一步推動東非區域互聯互通和一體化進程。
“肯尼亞野生動物種類豐富,生態旅游是其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所以在項目實施的全生命周期我們都非常重視生態保護。”路橋肯尼亞辦事處總經理助理介紹說,為防止列車碰撞大型野生動物的事故發生,公司專門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小組,在鐵路必經的國家公園區域,采用以橋代路的設計方法。蒙內鐵路全線建設橋梁79座、涵洞572座、防護柵欄900千米,只為防止鐵路影響動物棲息和遷徙。
當蒙內鐵路規劃線與角馬遷徙路線重疊時,中國工程師給出答案——將鐵路整體南移15公里,為此多架設9座橋梁、增加12%工程造價,卻為大批角馬騰出了遷徙走廊。在內馬鐵路建設中,設計團隊更創造出“分層通行”的生態奇跡,地表設置14處開放式動物通道,地下鋪設150余處涵洞網絡,空中架設6公里透光聲屏障,形成立體交通網。
鐵路建設中的東方智慧
據介紹,在鐵路建設期間,在動植物保護區等噪聲敏感區域,嚴禁噪聲和振動大的機械設備夜間作業,優先選用振動小、噪聲低的產品,采取減振降噪措施,盡可能減少鋼軌的接頭,降低輪軌間的沖擊力。所有運輸車輛采取加蓋篷布、道路灑水等措施,降低灰塵對大氣質量、周邊動植物的影響。
“為保障動物安全,公司調動設備與人力、空中與地面等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在全力守護客貨列車絕對安全的同時,讓野生動物在它們世代棲息的家園中,安全繁衍、自由遷徙,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與共。”路橋肯尼亞辦事處說。
在穿越察沃生態敏感區的標段,中國建設者研發出“震動喚醒裝置”,當大象群接近鐵路時,地面震動發生器會產生類似自然地震的次聲波,引導象群改道。在蓄水地質條件好的地區,保留取土坑、采石坑,作為野生動物的日常飲水點,守護動物聚居區。針對河馬棲息地保護,項目首創“波紋消音鋼軌”,并定期對鋼軌進行打磨,保持鋼軌平滑,以降低列車經過的噪音。更令人驚嘆的是蒙巴薩濕地特制橋墩——表面布滿人工珊瑚礁孔洞的混凝土結構,在通車3年后竟自然形成了新的紅樹林生態系統。
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局局長埃魯斯圖斯·坎加稱贊說:“中國朋友帶來的不僅是鋼鐵巨龍,更是用東方智慧編織的生態安全網。”
授人以漁培育可持續內生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蒙巴薩紅樹林濕地,路橋資助的社區巡護隊已發展至1200人規模;每年“中非環境月”期間,由中國專家設計的斯瓦希里語生態課程走進23所中小學;中國技術團隊與馬賽族向導合作開發的“生態預警APP”,已幫助37個游牧部落避開施工干擾區;在鐵路沿線社區,路橋建造的56個太陽能滴灌系統,既為野生動物提供飲水點,又使牧民草場產量提升40%;當雨季來臨,由中肯青年共同運營的“筑路者生態銀行”開始忙碌——他們在工程擾動區每移栽1棵金雞納樹,就在國家公園補種5棵,累計已實現植被凈增長230公頃。
“這種‘授人以漁’的合作模式,使環保意識從項目工區向整個社會肌理滲透,培育出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路橋肯尼亞辦事處表示,如今這條鋼鐵長龍,已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證的“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標桿”。
當滿載貨物的列車從長頸鹿群旁平穩駛過,當探出涵洞的獵豹幼崽第一次看見中國建造的防撞護欄……世界正在見證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中國人教會我們——發展不是與自然博弈,而是找到共贏的節拍。”內羅畢國家公園相關負責人米莉森特·卡桑比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