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5月21日,一場原本旨在了解人道現狀、傳遞國際關切的外交訪問,卻在以色列軍隊的槍口下戛然而止。來自歐盟、埃及、約旦、摩洛哥、葡萄牙等國家和組織的多國外交代表,在約旦河西岸北部城市杰寧的難民營附近進行實地考察時,突遭以色列軍隊開火示警。外交人員遭實彈恐嚇的事件震驚國際社會,以軍隨后雖低調“致歉”,但其所展現出的傲慢與敵意,無疑為本已脆弱的中東局勢再次潑上了一桶油。
根據《以色列時報》和法新社的報道,以色列國防軍事后承認曾對外交使團“鳴槍”,并辯稱是因為使團“偏離既定路線”,進入了“未獲授權”的區域。然而,這樣的說法實在難以令人信服。這是一支在巴勒斯坦官方安排下前往杰寧考察的多國外交代表團,不僅行程事先申報,隨行人員均持有外交身份,而且訪問目的明確、行程公開。在此背景下,以軍竟以所謂“越界”為由朝其方向開火,不僅嚴重違反外交豁免原則,更是對國際秩序的赤裸裸蔑視。
更離譜的是,以軍所謂“對由此造成的不便表示遺憾”的措辭,既無正式道歉的誠意,也未見任何追責動作。這不是道歉,而是推責;不是謙卑,而是傲慢。而這份“傲慢”之下所透露出的本質,是以色列長期將巴勒斯坦領土視作軍事禁區、外交真空的殖民心態在當代的又一次流露。
此事也引發了歐盟方面的強烈不滿。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隨即公開發聲,呼吁以色列對此次事件進行全面調查,并追究相關責任人。他強調:“任何針對外交官生命的威脅都不可接受?!边@句話意味深長。顯然,在歐盟眼中,這已不僅是誤會,更接近于對國際法赤裸裸的挑釁。必須指出,一國軍隊向正在履行公職的外交人員開火,不論是否“誤會”,都構成了嚴重的外交事件,已經踩上了國際準則的紅線。
但對以色列而言,類似事件恐怕已不算新聞。從加沙到杰寧,從難民營到外交渠道,以色列軍隊早已習慣以暴力手段“處置一切不便”。自2023年以來,聯合國、人權觀察組織及各國媒體多次報告稱,以軍在西岸地區行動日趨激進,屢次對平民聚集區、救護車、記者等非戰斗人員使用武力。而此次針對外交官的槍擊行為,則標志著以色列軍事行動的“常態化失控”已開始無視一切國際紅線。
讓人更加警惕的是,此次遭襲地點,杰寧,已成為以色列近年來控制力度最強的地區之一。作為長期抗爭的象征,杰寧難民營不僅承載了數十年巴以沖突的痛點,也是以軍重點圍剿的對象。外交使團選擇前往杰寧考察,實則意味著一次國際社會對以色列政策的“現場投票”,正因如此,以軍才顯得如此緊張與敵對。從政治角度看,這更像是一種帶有警告意味的“軍事干擾外交行為”:你可以關注人權,但別離我們太近。
這種將外交視作威脅、將監督視為敵意的政策邏輯,正是當下以色列右翼政權在國內不斷推行極端主義政策的延伸。在內塔尼亞胡政府主導下,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政策正朝著全面軍事化、排外化和去人道化方向急速前進。外交官都不能安全訪問的地方,普通巴勒斯坦人又將面臨怎樣的日常生存環境?這一事件的爆發,恰恰撕開了以色列試圖維持的“秩序假象”,也將國際社會眼中的“民主以色列”重新釘在恥辱柱上。
面對外交災難,以色列選擇的仍是熟悉套路:推責、模糊、降溫。官方只字未提對外交人員的安全保障機制,甚至也未主動公布現場監控、通信記錄等可還原事件全貌的關鍵資料,試圖通過模糊事實將事件從“攻擊”轉化為“誤會”,最終歸入一串“意外事件”列表中草草了事。這種操作手法,在對待聯合國車隊、紅十字會、媒體機構時早有先例,熟練而冷酷。
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此類事件中依舊選擇“低調”處理,面對盟友的外交使團遭以軍開火,美國國務院截至目前僅表示“關注”。這份“溫柔”背后,是美以關系長期牢不可破的現實,只要以色列的戰略地位不變,再多的“外交事故”也不過是外交辭令上的“瑕疵”。
然而,這樣的寬容與沉默,終將鼓勵更多破壞國際秩序的行為。今天是外交官,明天又是誰?如果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任性繼續采取“默認縱容”,那么聯合國憲章中的國際法、外交法、日內瓦公約等人類文明的底線文件,終將淪為華麗卻無用的廢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