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光平
在國際秩序的大棋盤上,每一步棋都影響深遠。近期,中國牽頭成立國際調解院這一舉措,如同在平靜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層浪。與此同時,國際刑事法院卻陷入信任危機,兩者的鮮明對比,正重塑著國際爭端解決的格局。
5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宣布,5月30日,中國外長王毅將在香港出席《關于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簽署儀式。這個由中國牽頭發起,聯合亞非歐60多個國家和20多個國際組織共同籌備的國際調解院,自消息傳出便備受全球矚目。其旨在通過和平、平等的對話,化解國與國之間諸如地緣爭端、經貿摩擦和意識形態分歧等沖突,為各國搭建一個“擺事實、講道理”的平臺,充分踐行“以和為貴”的東方智慧。
國際調解院意義非凡,它代表著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心聲,60多國參與,橫跨亞非歐三大洲,彰顯出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其強調靈活、經濟、便捷的爭端解決方式,讓各國能平等對話,避免被強權左右;尤其對于弱小國家,這是它們在國際舞臺發聲的新契機,打破了西方在國際組織話語權上的長期壟斷。
反觀國際刑事法院,近年來卻丑聞纏身。它本應是維護國際正義的最后防線,專門處理戰爭罪、種族滅絕罪等嚴重罪行。但現實中,卻被貼上了“雙標”與“政治化”的標簽,淪為美西方的“政治工具”。
其對非洲和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頻繁發出逮捕令,卻對美西方的敏感問題視而不見,這種偏袒行為使其公正性和權威性遭受嚴重質疑,在國際社會逐漸被邊緣化,許多國家對其失去信任。
就在中國宣布國際調解院成立消息后的24小時內,匈牙利果斷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直言,國際刑事法院的運作方式嚴重損害其公正性和可信度,匈牙利無法繼續支持這樣一個被政治偏見左右的機構。這一決定無疑是對國際刑事法院的沉重打擊,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其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
國際調解院與國際刑事法院,一個倡導對話協商,一個依賴指控審判;一個追求共贏和諧,一個充斥對抗沖突。兩種理念的激烈碰撞,映射出國際社會對和平與合作的渴望。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一直踐行“以和為貴”理念,從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到推動巴勒斯坦內部派別和解,再到積極斡旋俄烏沖突,中國憑借外交斡旋而非武力高壓解決國際爭端,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與尊重。
中國發起成立國際調解院,是從國際規則“參與者”邁向“制定者”的關鍵一步,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它標志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更加主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也為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包容的國際秩序帶來希望。未來,隨著國際調解院的正式運作,相信會有更多國家響應,共同推動國際社會朝著和平、穩定、合作的方向發展,讓世界沐浴在和平與正義的光輝之下。
參考資料:①2025年5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②王毅將出席《關于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簽署儀式 新華社
③匈牙利國會批準該國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光明網
注:本文作者系資深媒體人,前美國《美中時報》社(記者)中國辦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