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罷免賴清德”之后,國民黨為了贏得“罷免案”,又有了什么樣的新動作?張亞中和盧秀燕在這個時候宣布參選國民黨黨魁,對外釋放了什么樣的信號呢?
賴清德就職滿一年時,國民黨在全臺啟動 “罷免” 行動,但按規(guī)定,罷免需過連署、投票等多道高門檻,歷史成功率極低。
國民黨心里清楚直接罷免難,但想借此造勢,凝聚反賴力量,眼下罷免案進入第二階段,民進黨以調查黨員、搜查黨部等強硬手段壓制,國民黨在第一階段連署已落后。
若照此趨勢進入投票階段,形勢堪憂。此時國民黨急需黨內團結應對,黨魁選舉的動態(tài)便格外關鍵。
國民黨主席改選計劃 9 月舉行(罷免案投票后),如今出現(xiàn)兩大變量:力主兩岸統(tǒng)一的張亞中宣布參選,四年前他曾以六萬多票挑戰(zhàn)朱立倫未果,此次打出 “救黨、救臺、救兩岸” 旗號,即將卸任的臺中市市長盧秀燕也可能在罷免投票前加入戰(zhàn)局。
這意味著朱立倫時隔四年再遇老對手,三人競爭將呈現(xiàn) “路線碰撞”—— 張亞中代表 “深藍統(tǒng)派”,盧秀燕以地方治理經驗吸引中間選民,朱立倫則需平衡黨內既有格局。
張亞中和盧秀燕此時入局,首要考量是應對罷免案的生死壓力,民進黨打壓下,國民黨內部 “不團結” 老毛病凸顯,急需有影響力的人物站出來凝聚共識。
張亞中的 “統(tǒng)派” 主張能吸引重視兩岸關系的黨員,盧秀燕的務實形象可爭取關注民生的支持者,兩人參選看似爭黨魁,實則通過選舉造勢團結黨內,將焦點轉向對抗民進黨。
其次是 “明星效應” 的選民動員,國民黨內 “明星黨員” 背后各有擁躉,如張亞中四年前的六萬票、盧秀燕在臺中的政績口碑,這些分散的支持力量若能被選舉激活,將大幅增強國民黨民意基礎。
朱立倫與兩人同場競技,某種程度上也是借競爭熱度,號召全臺支持者聚焦罷免案,形成 “以選促戰(zhàn)” 的聯(lián)動效應。
反觀賴清德,正陷入支持率低谷。最新民調顯示,其滿意度創(chuàng)新低,不滿意度攀升,根源在于他執(zhí)政一年來,一味靠出賣島內利益換取美國支持,激化兩岸關系,卻對經濟停滯、民生痛點視而不見。
比如高價軍購加重財政負擔,擠壓民生支出;兩岸交流受阻導致農漁產品滯銷、旅游業(yè)蕭條。
民眾逐漸意識到,其 “倚美謀獨” 路線只會讓臺灣陷入險境,不滿情緒持續(xù)累積,國民黨的罷免案恰為這種情緒提供了宣泄口。
此次黨魁選舉對國民黨而言是 “雙刃劍”:內部競爭可能引發(fā)短期分歧,但也可能通過路線辯論明確方向。
若張亞中等人能推動國民黨強化 “九二共識” 立場,或可吸引更多認同統(tǒng)一的中間選民,為后續(xù)選舉積累優(yōu)勢,反之,若內耗加劇,恐難扭轉當前被動。
從兩岸大局看,島內政治博弈是中國內政,無法動搖統(tǒng)一趨勢,大陸持續(xù)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惠臺政策不斷落地,如臺胞醫(yī)保同等待遇、青年創(chuàng)業(yè)扶持等,讓越來越多臺灣民眾受益。
同時,大陸堅決反 “獨”,任何分裂行徑都注定失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深化交流合作、共謀民族復興是民心所向,島內政治人物的選擇,終將接受歷史檢驗。
島內政治常陷入 “為斗而斗” 的怪圈,卻忽視民眾真實需求:年輕人愁就業(yè)、中年人憂房價、老年人盼醫(yī)療。
國民黨與民進黨若一味追逐權力,不解決民生痛點,終將失去民心。
政治的本質應是服務民眾,而非權謀游戲,希望島內有識之士能放下意識形態(tài)對立,多關注教育、產業(yè)升級、社會福利等實事,讓政治回歸 “為民謀利” 的初衷。
總之,當前臺灣政局的 “罷免” 與 “黨選” 交織,折射出藍綠博弈的激烈與迷茫。
國民黨需在內憂外患中找到團結與變革之路,賴清德若不改 “謀獨” 老路終將被民意拋棄,而兩岸統(tǒng)一的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唯有順應大勢、造福民生,才是臺灣的真正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