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全軍大授銜之際,身兼總參謀長的羅榮桓老將軍曾推薦了7位軍功赫赫的元老干部可被授予大將軍銜。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終這7人竟無一人能加入大將之列。難道羅老人看人失準了嗎?
實際上,細細分析就會發現,羅帥的提名未嘗不是一番深思熟慮。這7位元老雖然軍旅生涯卓著非凡,但他們在建國后的新職務使得不再適合獲頒大將軍銜。比如滕代遠、李先念、譚震林和鄧子恢等人,雖然在戰爭年代立下過赫赫戰功,但解放后已轉任黨政重要職務,不再直接負責軍務,若授銜給他們,無異于破壞了軍銜制度的初衷。
對于當年未能獲得大將軍銜的7位元老,大家或許并不太了解他們的豐功偉績。事實上,他們在戰爭年代可都是負有蓋世威名的人。
首先是滕代遠同志。滕老可謂是彭德懷元帥的老拍檔,二人自紅軍時期便已并肩作戰。滕老作為紅五軍和紅三軍團的創建者,黨內黨外聲望極高。解放戰爭最后階段,他奉命轉崗鐵道部門,建國后出任鐵道部長,中央領導評價他"具備大將資歷但暫不授銜為好"。
再看看李先念同志。李老在四方面軍一脈中地位重要,新四軍時期更親自拉起過第五師官兵,戰功赫赫。解放戰爭之初的著名中原突圍戰役,主要指揮員就是他。后在重組中原軍區時,他擔任第二副司令員,上司正是陳毅元帥。可見其軍銜理應不低于大將軍銜。但建國后李老主攻財經一線,在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未參與軍銜授銜。
接下來是閩西根據地的主要革命領導人之一、紅軍一級干部譚震林老同志。在解放戰爭中,他曾任三野副政治委員,地位相當于后來的大將粟裕。但50年代譚老的主要精力在于黨政工作,他后來出任國務院副總理,錯過了軍銜評定。
政工干部鄧子恢同志也是當年的參衷人選。鄧老在我軍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政治工作能手,尤其擅長后勤建設。他曾作為林彪手下四野第二政委,與大將軍銜差之毫厘。但建國后鄧老轉崗農業生產,擔任過農村工作部長,已非軍隊主要領導,未能加入大將之列。
被大家忽視的一位則是張鼎丞老將軍。解放戰爭初期,張老曾一度擔任粟裕上司的華中軍區司令員。那時粟裕本應當正職,但多次謙讓之下,張鼎丞成為正職、粟裕輔佐。作為曾經粟裕老大的老師傅,張老不授大將實在有些說不過去。但無奈他在建國后轉任最高檢察長,脫離了軍事系統。
再往后看,大家或許對薄一波同志更為熟悉。薄老更多是以政治家的身份馳名,但其實他早年軍隊資歷很高,與聶榮臻元帥職務相當。建國后作為財政部長、國家建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按理他不應被授銜,畢竟更像是位政治家而非軍人。
最后一位未獲大將者正是第一野戰軍出身的王世泰將軍。王老在彭德懷麾下當過兵團政委,紅軍時期資歷比獲得大將軍銜的許光達更資深,但一方面可能是為了照顧許光達這類紅二方面軍出身者;另一方面王老在西安事變時的指揮存爭議,地位有所下滑;加之建國后已改任鐵道部副部長等職,與軍銜漸行漸遠。
總的來看,盡管這7位元老軍旅生涯卓著非凡,但建國后的工作崗位和實際地位已與軍隊事務漸行漸遠,獲頒大將軍銜顯然已不太合適。他們中大多數后來都升任了正、副國級領導,可見軍銜并非對他們發展的決定因素。
除了工作崗位的轉變外,一些元老未獲大將軍銜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張宗遜、王世泰等人,雖然資歷老到,但由于一些具體戰役的指揮存在爭議,從而影響了他們在軍中的地位。
說到張宗遜,我們不得不提及他在著名的西安事變中的作用。當年是他親自率領部隊,在江西瑞金逼迫蔣介石和張學良"雙歸案"。按理說這樣的軍功,足以為張老贏得大將軍銜。但事實是,西安事變雖然意義重大,卻也給國民黨軍隊帶來了重創,甚至有學者認為它加速了國共內戰的爆發。張老作為事變的主要發起者,隨之也遭到一些非議。建國后他主要擔任政協工作,與授銜無緣。
至于王世泰,更是在西安事變期間存在一些有失將門風度的作為。據史料記載,當年王老的部隊曾阻擊過東北軍一些主力部隊,雙方一度爆發武裝沖突,造成一定傷亡。后來王老在西安事變爆發后,還多次向東北軍施加軍事壓力,以此逼迫張學良服從。這種"斗爭方式"在當時實屬不太光彩。
另一方面,一些獲得大將軍銜的人選,也存在一些有失公允的情況。以許光達為例,他畢竟只是紅二方面軍出身,按理說其資歷應比不上像王世泰這種紅一方面軍將領。但由于許老是當年"七大軍"中除毛澤東、朱德外唯一幸存的軍長級干部,或許中央出于政治考量而適當"照顧"了他。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將領未能進入大將行列,恐怕也與權衡全局有關。比如陳賡、陳昌浩等人,在解放戰爭中確實立過一些功勛,但作為晚入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派,他們的政治資歷和影響力都不及八路軍或新四軍出身的老將們,當然無法與大將相提并論。
不過,客觀地說,1955年的大授銜基本上還是很公正的。最終獲得大將軍銜的那10位將領,確實都是身經百戰、聲望極高。譬如陳毅、粟裕、林彪等人,無論是在紅軍時期還是解放戰爭中,都是名將里出名將。林彪甚至被譽為"殺人不眨眼"的神槍手,用勇猛作風為我軍贏得過不少勝仗。
另一位例如聶榮臻元帥,雖然在國民黨軍中出身,但在解放戰爭期間力主"全面內戰",為最后的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后來還擔任過國防部長,指揮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總的來說,雖然1955年大授銜也存在一些不太完全公正的情況,但總體而言都是依據將領們的實際軍旅功績而評定的。這不僅體現了軍銜制度的權威性,也彰顯了新中國對英雄的崇敬之心。
通過上述介紹,我們不難發現,盡管那些未獲大將軍銜的元老普遍資歷老到、功績卓著,但他們大多已轉任黨政軍以外的其他工作,與直接軍務事務漸遠,獲頒大將軍銜似乎確實不太合適。不過,即便錯失大將之名,這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也早已載入史冊,他們在建國后也大多能夠升任國家最高領導層,可以說軍銜對他們的事業發展并非決定性因素。
相反,獲得大將軍銜的那些將領,不僅在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和平年代也為國防軍事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謂是當之無愧。雖然整個授銜過程也存在一些不太完全公正的情況,但總體而言,它對于樹立新中國的軍人榮譽感和鼓舞精神士氣,還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