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斯拉上市了煥新Model Y(參數丨圖片)后,駕仕派第一時間測試了它的長續航全輪驅動版,最終在濕地+低溫+選裝20英寸輪胎的情況下,它的高速表顯電耗達到百公里21度,按CLTC來看,續航打了5.6折,只能算中等生。
為了更客觀的呈現數據,這次我們租到Model Y后輪驅動版,再回到成都的第二繞城高速,盡可能頂著限速去跑一圈,在排除外界因素的情況下,探究特斯拉SUV在中國車企圍剿中的表現。
和駕仕派《極速焦慮》的測試標準一致,我把這臺只行駛了7000多公里的Model Y充到95%的電量,開啟了22度、2檔風量的空調,動力模式調整到舒適,在20度出頭的氣溫下,對于電動車續航還是相對友好的測試環境。
特斯拉表顯是美規EPA續航數據,而Model Y后輪驅動版在用了62.5度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的情況下,滿電CLTC續航給到了593km,官方公布的百公里電耗不到12度,也算是較為適中的申報數據。
沒有升級20英寸輪胎的情況下,我租到的Model Y標配了255/45 R19的固特異E銳乘輪胎,它不僅能耗友好,在保持了足夠抓地性能的同時,針對新能源車還做了低滾阻和靜音的優化,在行駛時也比選配米其林PS EV的觸感更柔軟,不過固特異旗艦店單賣要1500元一條,后續更換成本不算低。
穩定在120km/h車速時,我也用分貝儀測試了Model Y的行駛噪音,基本穩定在64-65分貝,和主流中國品牌同級產品相比甚至略有優勢。尤其對比我那臺進口Model 3,新車的改變確實翻天覆地:輪拱的吸音棉把胎噪控制得很低沉,來自底盤的敲擊不生脆,而特斯拉新增的密封膠條和雙層玻璃則把車內聲壓降低了三分之一,停車時關上車窗,我甚至聽不到攝像同事在車外對我說話,過去我們應該不敢想象在特斯拉車內還會產生這種隔絕感。
性能方面,大家不能要求單電機的Model Y有多炸裂的表現,畢竟它的輸出參數和奔馳M264的2.0T發動機差不多。但它的官方零百加速5.9秒,我實測下來是“反向虛標”的5.72秒,在同級單電機的純電SUV依然有優勢——比如80-120km/h加速就比嵐圖知音快1.3秒,其中除了電機效率之外,不到2噸的整備質量也代表了特斯拉輕量化的優勢。
這種領先還體現在極限性能,我在封閉道路測試了特斯拉Model Y的0-400米加速,它只用不到14秒就跑完全程,在起步G值比小鵬G6低一點的情況,最終快了近0.7秒,168.17km/h的尾速更是比對手高出16km/h,中間的差距還需要中國車企繼續追趕。
但要說電機本身,煥新Model Y這次給到的扭矩比舊款少了30Nm,極速也從217kph降低到201kph。這里的主要區別是特斯拉把3D6升級到全新4D3電機——兩個版本的電機外觀尺寸和重量差不多,但第四代電機的逆變器連接從螺絲改為焊接,裝配流程簡化了,降低了生產成本。另外機油濾芯從可拆卸設計改為不可拆卸的免維護設計,進一步減少保養成本。而4D3通過優化散熱設計,在保持性能的情況下把定子線圈從10層扁線繞組減少到8層,節省了材料成本。
簡單的說,特斯拉用新電機的目的不算產品升級,更多還是為了節能、降本的技術改進,并且由于更加一體化,會讓第四代電機在故障時很難通過換件維修,而更換組件帶來的維養成本更高。
當然在駕駛體驗上,無論是城區代步、高速巡航還是極限測試,我都不太能感受到新舊電機的區別。煥新Model Y踏板回饋力依然還是比較厚重,電門初段動力給得不算洶涌,但只要多壓下一些踏板行程,電機輸出的扭矩平臺持續很廣,很容易通過腳腕調節車速,尤其在高速時它的控速能力很穩定,想要在中后段超車,50%開度的電門就可以帶來積極的扭矩爆發響應,給到的感受是Model Y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儲備。
和電門力度匹配的是Model Y的剎車踏板,較沉的質感背后是可控的制動力梯度。Model Y的制動踏板行程偏短、虛位不多,力度建立很快,而且有穩定的長平臺期,給人的信心比較足。而且它在中高速下的制動力變化不大,不需要駕駛員調整心態。但Model Y也有個問題,較短的剎車行程讓它的制動力大小區隔漸變不明顯,在剎停時的控制不容易收住力,雖然車身俯仰的收斂很快,但停車瞬間還是會產生比較強的拉扯感。
另外有一點讓我感覺沒有預期變化大的,是Model Y的底盤駕乘體驗。因為特斯拉在新款的前塔頂新增的兩根防傾桿,后副車架也用加強桿強化了結構,所以理論上的車身彎道姿態會更趨于穩定,側傾幅度能比老款減少。
實際體驗時,因為特斯拉調出5.65米轉向半徑不算特別靈活,而且車頭對轉向的響應動作依然很快,導致擺動頻率在體感上會被放大。不過我確實能感覺到Model Y側傾梯度很小,也有漸進感,變道時的橫擺角度也不大,車尾保持了良好的跟隨,加之快速回正時車身沒有左右來回拉扯,收斂也比較干凈,所以從駕駛的角度來看,煥新Model Y依然是同級別中能帶來操控樂趣的選擇。
方向盤的力矩回饋呈現出漸進式增益特性,既保留了特斯拉特有的精準指向,又緩解了老款車型“神經質”般的敏感。
特斯拉自認在改款時調整了轉向風格,但從泊車手力上看,Model Y依然有液壓轉向的力道,雖然調節轉向力度的手感變化還是比較明顯,但即便最輕柔的一檔也略顯沉手。尤其是在中高車速時,方向盤的隨速變化范圍縮小,帶來的增益很明顯,中央區域保持了很緊繃的狀態,直線行駛能力強。但是在轉向響應方面,Model Y在不同車速下都極為敏感,在高速時帶動方向盤容易帶來體感上的大幅變化。而且特斯拉的回正手力還是調得比較重,好處是超調時回正動作快,但也有“廢胳膊”的副作用。
在試駕前,我以為后輪驅動版的Model Y,會和全輪驅動版的底盤風格有一定區隔,但實際開下來,兩者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
整體來說,特斯拉確實針對國內路況優化了懸架舒適性,在過濾細碎顛簸時表現出較為從容的姿態,尤其次級舒適性有驚喜,輪胎滾動在路面的顆粒感很難傳入車艙。
不過在更大幅的路面沖擊下,Model Y的懸架反饋會有些生硬,好在離散沖擊時沒有細微彈跳的余震,保持了干爽。對于SUV來說,特斯拉給到Model Y的懸架行程其實還是偏短,在車速提升后懸架快速的拉伸、壓縮動作,對路面起伏的復制太多,給人的感覺就是“路不平”,身體一直在晃動,加上座椅承托偏硬也比較吃虧,不能幫助吸收顛簸。但這樣的懸架風格,遇到大曲率拋跳的時候也更容易貼住地面,沒有太強的失重感,身體的拋離可以按在胸腔之下,體感還是比較安穩,加上快速的收斂減少阻尼上下反復的動作,所以Model Y可以給駕乘人員提供更平穩的行車感受。
圍繞成都第二繞城高速行駛223km后,這臺Model Y后輪驅動版以108km/h的平均車速完成了測試。最終它回到服務區的表顯SoC電量39%,相當于消耗56%,折合成CLTC續航的話,相當于達成率67%,比此前我實測全輪驅動版的變化很明顯——如果滿電情況下,理論上Model Y后輪驅動版可以在高速連續跑400km。
電耗部分,這臺Model Y的表顯數據是14.8kWh/100km,而在我開到最近的蔚來超充樁補能回到95%后,一共注入40.1kWh電量,折算充電損耗等因素,平均下來的實測電耗為17.4kWh/100km,這個能耗成績在同級車型中處在絕對的第一梯隊。
不過煥新的Model Y和蔚來充電樁的適配可能有些不匹配,充電功率在60-140kW區間里大幅波動,導致充電用時特別長,這點特斯拉還是應該盡快優化。
駕仕總結
結合我這兩次對特斯拉Model Y的試駕,我認為它依然是同價位的純電中型SUV里靠譜的選擇,尤其是看重駕控表現和絕對性能的話,Model Y依然有一定優勢,能耗控制也能看出特斯拉在三電系統的領先地位。
不過論及駕乘舒適性、智能化體驗這些對消費者具備更顯著影響的地方,特斯拉就很難和中國車企相提并論了,尤其考慮到Model Y的價格綜合下來比我們的新能源車更高,真正在市場競爭中面臨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好消息是,特斯拉目前在國內有400多家本土供應商、國產化率達到95%,成本可以做到比美國工廠低38%左右,所以Model Y可以隨時調用降價、貼息的杠桿,尤其考慮到特斯拉在全球銷量萎縮,中國市場是它絕不能失去的領地——而且Model Y作為全球銷冠,還有后手:長軸距版、低配版都可能為這臺新車帶來不一樣的價值空間,它也注定在未來繼續成為中國車企圍剿的對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