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3年第五次反“圍剿”以來,周恩來副主席雖身兼多職,也屬于三人團成員,但是當時大權基本被博古、李德把持,周副主席所負責的主要事情只是負責督促軍事計劃的實行,所以很多時候從電文中看到周副主席盡力補救的內容。
到1934年10月,這一年周副主席36歲,紅軍面臨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正準備進行戰略轉移,后來將這次戰略轉移稱為長征。整個長征過程中,徹底改變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尤其是遵義會議后,確定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后續過程中,毛主席也帶領紅軍,向死而生,走向勝利。
當人民談論起毛主席挽救紅軍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周副主席在這個過程起到的作用,可以說這位36歲的黨的高級領導者,在整個長征過程中,也多次挽救紅軍。
周副主席第一次挽救紅軍——堅持帶著毛主席進行戰略轉移。當中央決定戰略轉移的時候,博古最初的計劃中,是想讓毛主席留在蘇區,但是周副主席的一句“中國革命離不開毛澤東同志”,迫使博古不得不帶上毛主席長征。試想一下,若毛主席沒有參加長征,就不會有后來的轉道貴州、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過程,紅軍很有可能面臨不可預料的后果。
周副主席第二次挽救紅軍——長征前夕安排潘漢年、何長工與陳濟棠談判,達成了停火、解封、共情、建醫院及借道等五個協議,這為日后我軍轉移打開了通道,使紅軍能順利的突破第一道封鎖線。
周副主席第三次挽救紅軍——通道會議全力支持毛主席轉道貴州的建議;紅軍最初的戰略轉移方向是到湘鄂西與紅二六軍團匯合,但是這個意圖被蔣介石識破,并于紅軍前進道路上設計了數道封鎖,如湘江戰役,我軍就損失慘重。但是李德、博古等人并沒有因此而進行反思,依舊堅持前往湘西。在12月份召開的通道會議上,毛主席建議轉道貴州,但博古和李德堅決反對,還是在周副主席的大力支持下,中央紅軍才轉向貴州,避免了落入敵人的圈套。后來隨著大軍進入貴州,在渡過烏江前,博古和李德依然反對渡過烏江,而是堅持去與二六軍團匯合,可見在通道會議上他們兩個對于毛主席意見的反對之聲,若沒有周副主席的大力支持,紅軍可怕真的要北上進入國民黨的圈套了。
周副主席第四次挽救紅軍——遵義會議自我檢討,奠定了會議方向;遵義會議上博古做主報告,周副主席做副報告。博古的報告中,過分強調了國民黨的強大,而周副主席強調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領導上戰略戰術的錯誤”,并且主動承擔了責任。周副主席的坦誠,使得遵義會議后續的方向更加明確,這次會議成為了紅軍的轉折點。遵義會議后雖然周副主席成為軍隊最后下決心者,但周副主席非常清楚毛主席的軍事造詣,戰略、戰術的部署,基本聽取毛主席的建議。
周副主席第五次挽救紅軍——連夜說服中央各為領導,取消打鼓新場的作戰計劃;1935年3月林彪向中央建議攻打鼓新場計劃,得到了中央的絕大部分同志的贊同,只有毛主席不贊同。但是當時多數服從少數,毛主席即使以辭職相威脅都不能挽回。這時周副主席又選擇相信毛主席,并于晚上,逐一說服了中央的領導,最終取消了打鼓新場的計劃。后來正如毛主席所預料的那樣,若我軍攻打鼓新場得不償失,還會暴露行蹤,陷入危險的境地,而是周副主席的逐一勸說,才避免了這次危險的發生。
周副主席第六次挽救紅軍——為顧全大局,主動辭去總政委的職位。當紅一方面與紅四方面匯合后,張國燾依仗人多槍多,主動向中央要權,周副主席為了顧全大局,主動辭去了紅軍總政委一職,而讓給張國燾。在當時政委的具有最后下決定的權力,所以擔任紅軍總政委的張國燾便成為了中央軍委的總負責者。但是周副主席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得失而考量,為了維護一四方面軍合作的大局,個人做出犧牲。不過可惜的是,周副主席做出的犧牲,張國燾依舊不滿意,最后走向分裂的道路。
周副主席長期擔任我黨、我軍的高級領導,但是在長征過程中,他提前鋪橋搭路,親力親為;為紅軍生死和革命的發展,他不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只為中華之崛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