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報道,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在5月21日舉行的聽證會現場,面對民主黨議員比爾·基廷的逼問,美國務卿魯比奧這位以反華著稱的政客罕見承認:“中國有著很強大的實力,這方面來說,美國對其政策實施的影響很小”。
這并非魯比奧首次承認中國擁有強大實力,但卻是最直白的一次——他坦言,面對一個“強大的中國,美國諸多手段均已失效,這很遺憾”。
魯比奧的“認輸”并非一時興起。自2025年初就任美國務卿以來,這位古巴裔政客的對華態度已悄然轉變。2月27日接受俄媒采訪時,他首次承認“中國將繼續是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不取決于美國行動”;3月25日更公開表示“中國崛起不可阻擋”。
這種180度轉彎,源于其拉美之行所見:巴拿馬運河擴建、阿根廷鋰礦開發、中企主導的基建網絡已深入美國“后院”。當制裁大棒打不散互利合作時,華盛頓終于意識到——用冷戰思維遏制中國,只會讓自身陷入戰略被動。
美國的焦慮在數據中暴露無遺:中國GDP增速連續15年超5%,新能源汽車出口占全球60%;軍事領域,國產航母“福建艦”正離入役越來越近,艦艇建造速度上更是美國的3倍以上,高超音速武器技術已實現反超。正如美前財長保爾森所言:“試圖阻止中國崛起,就像阻止太陽升起。”
為了讓美國能更好且有效的應對中國崛起,魯比奧推動了一場“外科手術式”改革: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裁撤15%的美國務院員工,削減48%的外交預算等等。民主黨痛批此舉將“讓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導者”,但魯比奧辯稱“美國仍是最慷慨援助國”,并宣布設立29億美元“美國優先機會基金”對抗中國。諷刺的是這種“既要省錢又要爭霸”的矛盾策略,該基金投入規模尚不及中國“一帶一路”單年度投資額的1/10。
魯比奧一邊宣稱“避免與中國開戰”,一邊鼓動印太盟友構建包圍圈,甚至暗示“若結束俄烏沖突,就能集中力量對付中國”。這種“既要打壓又怕自己陷入沖突”的心態,暴露了霸權衰落的窘迫。
面對美國的戰略圍堵,中國選擇用實力說話。在印巴沖突中,殲-10C以6:0戰績擊落印度戰機,打破西方裝備神話;中巴經濟走廊構建的戰略縱深,讓“體系化合作”模式輻射全球。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所言:“中俄關系的內生動力,任憑風云變幻都將從容前行。” 這種基于平等互利的伙伴關系,與美國國際開發署借援助之名,施行干涉他國內政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科技領域,量子計算機取得新突破,華為AI芯片量產;外交層面,促成沙特伊朗大和解、推動金磚擴容至15國等。這些成就印證了魯比奧的“清醒”判斷:中國崛起源于“正確發展戰略、勤勞人民及對國際規則的遵守”,而非西方所謂的“放任”。
5月22日,當魯比奧為“美國不會退出世界”辯護時,特朗普政府卻宣布拒絕出席南非G20峰會。這種既要霸權又不想承擔世界責任的做派,加速了美國信譽的崩塌。反觀中國,從WTO規則遵守者到全球治理改革的推動者、領頭人,正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重塑國際新秩序。
歷史的齒輪從未停轉。1949年司徒雷登離開南京時,不會想到76年后中國GDP將超美國。當14億人的復興偉力凝聚成勢,任何絆腳石終將被踏成鋪路磚。如王毅外長與魯比奧通話時說得那句警告:“好自為之”。這既是對魯比奧反華動作的警告,同時也是對美國霸權的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